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多吃蔬果「酵素多」,為健康加分!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

2009/11 康健雜誌 11月份網路專欄



大家都有經驗,木瓜牛奶若要好喝,一定是現做現喝;只要多耽擱一下時間,甜甜的奶香就會變成苦的,不好喝了。烤番薯一定是花幾小時慢慢烘烤出來的,才有令人難以抗拒的香甜美味,比起快煮的要好吃多了。為什麼呢?



因為木瓜裡有「木瓜酵素」,它會分解蛋白質,將牛奶中的蛋白質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胜肽,而胜肽卻是帶有苦味的。番薯慢慢加熱時,會促進番薯裡的「澱粉酵素」將番薯裡的澱粉分解成蔗糖、葡萄糖而產生甜味;若快速加熱,高溫使酵素還來不及發生作用就被破壞,番薯澱粉就不能變成甜甜的糖了。另外,有些人身上因為「乳醣酵素」不夠,每當喝牛乳時,因乳醣無法消化就會發生脹氣、腹瀉的現象,就是所謂的乳醣不耐症。



大自然中很多奇妙的變化都是酵素的功勞。酵素存在動物、植物、菌類等生物當中,不僅和我們的生活,更和我們的生命現象息息相關。人體內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就有數千種酵素的作用在進行。例如:消化酵素,是從口腔一路到小腸,受食物刺激而分泌的蛋白分解酵素、脂肪分解酵素、澱粉酵素、麥芽糖酵素、蔗糖酵素、乳醣酵素等,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消化,轉換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元素。然後,負責合成的酵素群,又將吸收進來的營養素建造出新的肌肉、神經細胞、骨骼、皮膚或腺體組織。





 有些酵素具有排毒的功能,協助將體內的代謝廢物轉化成尿素由尿液排除,或將二氧化碳由肺部排出。氧化酵素可以促進體內的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會製造能量;而還原酵素則能抗氧化,協助消除對人體有害的過氧化物或自由基。





 肉食者較缺外援酵素



 總之,身體要健康的活著,酵素很重要。如果酵素分泌不足,吃得再營養也只是消化不掉的負擔,無法提供健康。為了確保身體有足夠的酵素,我們不但自己合成酵素,也可以從含豐富酵素的食物中攝取補充。例如:蔬果類含量很多的蛋白分解酵素、澱粉酵素。只是大部份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在高溫烹調中會破壞酵素的活性,使酵素失去作用,習慣熟食的人,能從食物中獲得的酵素比較少。



因此多吃水果和生的蔬菜,對補充酵素來增進健康是有幫助的。有些人不愛吃蔬果又偏食肉類高蛋白質,在得不到「外援」酵素又需要分泌大量蛋白酵素來消化大量肉類的情況下,身體其他酵素的供應就可能會短缺,台語一句俗話說「呷魚呷肉,嘸要青菜來嘎」就是這個道理。還有,因年長或疾病的因素,身體分泌酵素的能力下降,經常造成消化的問題,身體有氣無力的反應,這都是警訊。分泌不足的其實不只是消化酵素而已,包括合成、排毒、氧化、還原等各種酵素也會缺乏,最後健康就會亮起紅燈。



萃取物 也可適度補充

酵素的作用說明了均衡飲食、「每日579」補充生鮮蔬果對健康的重要。但是對於無法均衡飲食,或如上文所說的情況時,商品化酵素的補充應該是有必要的。目前生物科技尚無法以人工合成來製造酵素,商品化的酵素大多粹取自動、植物,或微生物的發酵。

食用的目的,其一是預防身體酵素的不足,其二是提供「外援」酵素來降低身體分泌酵素的負擔。來自動物的酵素,例如:胰臟酵素(pancreatin)、胃蛋白酶(pepsin)、解脂酶(lipase)。來自植物粹取者,常見的有木瓜酵素、鳳梨酵素等蛋白質分解酵素。另外微生物酵素通常是由多種蔬果加入菌種發酵而成,例如:大漢酵素、大和酵素等。另外,大麥草、小麥草、綠花椰菜、甘藍菜及其他深綠色植物中有豐富的抗氧化酵素,因此這也是大麥草、小麥草汁或其粉製品具有知名度的賣點。



 研究顯示,商品化酵素大部份會在小腸內被吸收,和身體本身的酵素吸收途徑一樣。補充酵素,無論是從天然的蔬果攝取或是服用商品化酵素,都能有效改善消化問題。從減少胃腸的飽脹感使排便規律開始,進而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和體力,因為充足的酵素可以為身體省下許多分泌酵素所需要的耗損,進而有更多的營養來維持身體的各種生理機能。



 當你飽餐一頓後,是不是會覺得昏昏欲睡很疲倦呢?因為你的酵素系統正在為分泌消化酵素而過度操勞,還忙不過來排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呢!下一次請幫幫忙,吃八分飽就好,並且別忘了補充蔬果增加「外援」酵素哦!





轉載自:康健雜誌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6053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2&id=6053

苗栗南庄三天兩夜之旅─行程簡表

Day 1



8:00 從台北出發囉!

10:30 賽夏文物館、向天湖

11:00 向天湖農場─午餐

12:30 石壁部落、石壁染織工坊

15:00 神仙谷、石門天險

18:00 石門客棧─晚餐

20:00 夜宿“山行玫瑰”



Day 2



8:00 山行玫瑰─早餐

9:00 八卦力部落、八卦力護魚區

12:00 山芙蓉咖啡藝廊─午餐

14:00 蓬萊溪、仙山

17:00 唯我獨鳟─晚餐

19:30 東江溫泉

21:00 回” 山行玫瑰”



Day 3



9:00 山行玫瑰─早餐

10:30 南庄老街

14:30 回“山行玫瑰”度過悠閒的下午

17:00 回家囉!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食物酵素胃

如果我說人有兩個胃,一個是「食物酵素胃」,另一個是「自體酵素胃」,恐怕沒有人會相信,畢竟胃的結構和外觀已很明確,人體解剖和手術行之有年,從來沒有人發現兩個胃的實體案例,何況是以事實真相公告之。「食物酵素胃」其實就是那獨一無二的胃,它只是一個觀念,一個和健康息息相關的觀念,一個現代人想要擁抱健康,不可不知的重要資訊。類似於「腹腦」,並非腹部真有個腦,是一個提醒我們「腹部有一套自主神經系統中樞」的觀念。



我們以意識決定吃什麼東西,可是吃過之後,我們撒手不管,全權交給身體處理從消化到吸收的所有過程。這可是我們從來不須考慮的問題,消化順不順利?有沒有困難?有沒有食物分子分解不完全?有沒有對身體不利的東西在移動過程中造成了傷害?吸收效能好嗎?腸道裡面有沒有任何堵塞物可能影響吸收?我們充分授權身體去執行它的任務,我們也從不擔心它做的好不好,甚至於,我們從不考慮身體做得快不快樂,表現得似乎完全信任卻非常不負責任。



當身體有困難了,譬如營養供應不完全、氧氣不足、細胞發炎、能量不夠等,我們感覺到痛,我們或許感覺到酸,通常我們聯想到可能生病了。我們不曾想到,一些輕微的疼痛或不適很有可能就是長期飲食偏差的結果,甚至嚴重的病症或器官衰竭都有可能歸咎於錯誤的飲食習慣,古人說「病從口入」可是說得真有智慧。「食物酵素胃」觀念的建立和執行,有機會從根本自飲食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由自己做到遠離疾病和健康長壽的境界。



「食物酵素胃」的學說由豪爾博士(Edward Howell)所提出,他從身體可以完完全全將食物分子消化分解到極致的角度來立論,也就是身體不至於多浪費一點消化酵素,可以視食物分子的種類不同而支援不同的酵素。最令人驚訝的地方是,一旦食物中的酵素成份可以用來直接支援消化,也就是讓食物自己消化自己,身體辨識完整之後,停止了自體酵素的分泌,成就了一件「節約能源」的戲碼。



我們可以從草食動物身上看到一些相關證據,不是看胃,而是看胰臟的大小。胰臟乃製造酵素的大本營,科學家從演化的軌跡去分析飲食內容和胰臟體積的關係,終於確認「熟食」才是現代健康危機的關鍵,胰臟的負擔導至身體其餘能量耗盡,新陳代謝嚴重失衡。豪爾博士並非指示我們完全生食,而是提供一個可以讓身體休息的飲食方式,只要試著創造一個「獨立生食」的狀況,徹底運用食物本身的酵素成份,包括蔬果和生肉。



原來「飯後吃水果」根本就是錯誤觀念,我們根本上只要先吃水果,容許它們在胃中自行消化一段時間,從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加上身體得以節省下來的能量,身體往後的代謝將進行的更為徹底,否則營養有可能到不了終端細胞,讓我們辛苦吃好東西的努力徒呼負負。「食物酵素胃」的觀念就在全然生食時的胃部環境,如果我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經營「食物酵素胃」,以積極的態度來放任身體處理消化,不僅對身體依然採取信任,更衍生對自己健康負責任的形象。



如果聽懂「食物酵素胃」,更能理解所謂「智慧飲食」一直指引人類往生食方向走的道理,更為積極的作法就是養成補充酵素的好習慣,不僅提供身體能量,更是支援消化和代謝的現代方案,如果飲食習慣已經改不掉的話。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55

其實健康就是靠吃生食

你可以對標題感到訝異,可是千萬不要反感,我有充分的自信,就怕無法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說服你,我寫《彩虹處方》,是以最科學與委婉的態度提醒你,可是比較直接的說法,單刀直入的答案就是在飲食習慣與方向向後轉,在你前面的是常規,是熟食文明,向後轉之後,你必須靠自己,徹底顛覆你所看到學到的一切。很難,我知道,可是有方法,我所謂方法不是真的完全把食物和火隔絕,也不是把微波爐丟到垃圾桶,是確立一個多吃生食的方向;除了學習在家裏料理生食,也在外食的去處知所取捨,另外適度運用一些現代科技,把因為吃熟食對身體所製造的傷害降到最低,即便吃了熟食,還是可以將身體經營出吃生食的境界。



周圍盡是執行輕食生活的朋友,其中不乏已經捨棄大餐和肉類的,可以說大夥對生命都有所體會,知道沒有了健康,什麼都是空談。這些朋友具備一種共同特色,他們的皮膚都會發亮,即便還有歲月的痕跡,完全看不出其他對照組所呈現的暗層,這一直是我鑑別有否落實基礎保健的標準,只要看皮膚,只要看臉色,再看飲食習慣,又是典型一般認知中的三餐,不是便當,就是快餐;不是雞腿,就是排骨;不是麵,就是飯;不是中式,就是西式;不是紅燒,就是清燉;不是自助餐,就是吃到飽。結果這些人通常又是習慣要掛號看醫生的同一族群,兩個錯誤的大漩渦漩在一起,愈漩愈看不到真相,愈來愈找不到健康。



一位從蘇聯移民到美國的女士波坦口(Victoria Boutenko),看著先生和小孩一直疾病纏身,走到大馬路上找尋健康人,她要的是一個標準答案,她不想讓得到糖尿病的小孩終身施打胰島素,這個鍥而不捨的動作終於讓她找到生命中的貴人。其實就是一位看起來很健康而且皮膚又很漂亮的女士,這是一位吃了20年生食的女士,當年因為大腸癌末期而改變飲食習慣,如今不僅健康,而且完全不像是得過癌症的中年人。如今又是另外一個20年,波坦口女士一家人也力行生食五分之一世紀,他們從來不知道感冒是怎麼一回 事,他們也不再需要走進去由藥物所控制的世界。



你可以說,這是少數民族,這是不值得拿到檯面上的極端案例,可是我在《彩虹處方》裡舉出了證據,有科學的,有演化的,有實務的;方向其實很清晰,就是吃生食,只是你我勇氣不足,動機也不強,加上環境中太多的誘惑和滿足。所以我只強調比例,將生食的比例拉高,必要時透過優質的補給品,讓消化所產生的負擔和禍害降低,我說主張的就是如何在美食環繞下,依然可以擁抱健康。在一場講座中,我問:「要你三餐都吃生食,你願意嗎?」所有人都搖頭,我再問:「如果得了癌症,吃生食又是癌症病人要復原的唯一飲食,你願意三餐都吃生食嗎?」所有人都點頭了。



這就是答案,我們所欠缺的,只是一個明確的動機罷。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66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殘瓣






花到底是含苞待放時?盛開時?還是枯謝後最美?我倒是喜歡它的殘瓣。



初始,花苞中醞釀著美麗優雅的情緒,小巧的花苞藏著多變的生命型態,柔嫩的花瓣包覆著不可預期的生命力。我們在沒注意時間流失的情況下,花苞慢慢的綻開並蹦出蕊,散開她的瓣,每一瓣都是如此對稱、完善,待我們下次驚覺時,已是盛開。



盛開的花是如此完美,不是嗎?大自然給的色彩果真是無法挑剔的,或許不是那麼一致,但整體而言就是幅傑品。



我們能永遠盛開嗎?



我承認我是喜歡見到花的盛壯,但待花稍稍滅熄了一點光采,那才是最美的。人真的是在年輕時最美嗎?或許最耀眼,但不會是最美。



花必須經雨水拍打、經風吹襲、經土地搖晃、經蟲蝶騷擾才能呈現最美的ㄧ面。美,是遺落的殘瓣。



光有身形和表膚的完美太過於膚淺,當我拿著相機在池中尋找蓮花的蹤影,我找的是殘瓣、找的是獨樹一幟的花,可能她的瓣缺了幾片;可能她身旁的葉已有乾枯的痕跡;可能她被風吹歪了身,但就是這些難得的特別景致能夠成ㄧ張張最特出的傑作。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喜歡看年輕時候的青春色彩,但韻味在哪?中老年人皮膚上的縐褶、歲月印證的痕跡才是最精采的,刻ㄧ道可能就是十年的光陰,如同那殘瓣,經社會、環境的洗湅才能顯出不同的表情。



或許能從完全綻放的花中找到ㄧ個故事,但或許沒那麼精采吧!每一瓣都是如此光鮮亮麗,每一瓣都是如此均勻有致,若是殘瓣,每一瓣的型態都如此突出,它的曲度彎度都是ㄧ個故事,每一個不同的角度都有著深層內容,端看你如何看待而已。



從盛開到凋去,這段時間又是快又是慢,端看自己給它的解釋,如果可以,你可以給它永恆。



說是”殘瓣”,好像多給了它ㄧ份孤老的意味,但那”殘”字就如同人經世事風霜後的痕跡,人的味道就是這麼琢磨出來的。

早餐店老闆不要看

一定聽過「早餐要吃得像皇帝」這句話,在民間,左鄰右舍都會提醒你:「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沒有常識也要看電視」,「早餐是很重要的」幾乎就是鐵則,是不可能有人質疑的真理。因此,一早出門,你不是在家裡吃過早餐,就是到外頭吃早餐,方便得很,重視早餐的文化盛行於全國每一個鄉間和城市的角落。記得小時候在家吃稀飯,長大以後換成烤土司,草莓果醬和奶油都是冰箱裡必備的食材;如今走進早餐店可以吃到各式的美味早餐,蛋餅、三明治、蘿蔔糕、燒餅油條、豆漿、奶茶、咖啡,應有盡有;更為便捷的方式就是走進便利商店,然後站在早餐貨架前面,很認真的端量當日的味覺偏好,我相信討論內容不需照到大飯店的各式豐富早餐,只要有文明存在,沒有一處出現不重視早餐的訊息。




重視早餐之所以成為鐵律,是因為白天的正常作息,是因為工作和上學的能量需求,是為了因應一整天的效率和精神。這個思考邏輯沒有人質疑過,因為是從能量的需求來定調,因為也從營養的獲得來找尋解決方案,所以怎麼看都沒有推翻它的空間,就好像喝牛奶這件事至今不容易導正,就好像打針吃藥的需求至今不容易丟棄。嚴格說,我並非企圖推翻吃早餐的重要性,關鍵只是在早餐的內容,假設一個腸道菌相不甚健康的人吃了薯條漢堡當早餐,這些食物內容在接下來的一整天作息間餵飽了肚子裡的腐敗菌,結果讓壞菌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很多朋友不解自己為何經常脹氣,也不瞭解為何免疫力總是無法提振,其實傳統的戒律是關鍵,不能省略早餐的念頭反而助長了疾病的降臨。



其實只要從食物的酸鹼度就可以看出端倪,我相信如果你沒有習慣到有機早餐店去精挑細選,你吃的早餐多半偏酸性,如果你的工作是做創意,如果你的責任是認真學習聽課,可是你的身體同時努力調整不當的酸鹼體質,你的工作效率會高嗎?你的學習績效會好嗎?這是一天,如果是一年,甚至十年都這樣吃早餐,一般人從不會把身體的異樣歸咎在早餐的內容,一種錯誤的邏輯架構好,接著另一種錯誤的醫療邏輯繼續置入,人類就一直身處「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輪迴之中。



所以吃早餐應該要逆向思考了,應該從夜間睡眠身體處心積慮在處理的要事去延續,應該把睡眠沒有進食的高能量階段拉長,不應斷然以高熱量飲食強迫身體中斷排毒和修補的工程。可是我並不否認早餐有其補充能量的重要性,因此關鍵處就在補充「能量」而非「熱量」,重點就在吃鹼性食物而非酸性食物,每天早餐都喝精力湯的朋友一定馬上支持我的論點,沒有時間打精力湯,液體呈現的酵素補充品就是最合宜的早餐食材,日本學者甲田光雄把這種推翻傳統早餐的觀念叫做「半斷食」。健康就在日常生活點滴中累積,很多堅持其實沒什麼意義,很多習慣更應該早早揚棄,忘了你習慣光顧的早餐店,實行一段時間,感受一下自己身體的回應。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61

前端保健

這一切要從一條你我熟悉的「管子」談起,它就是走在身體內部的消化道,確確實實的體內,也因為我們一向看不到食物進入體內以後的變化過程,這一條通道理所當然埋藏在認知中的「體內」概念。



可是從每天的排泄物看身體的內外防線,截然不同的理解出現了,因為有高比例的食物團並未真正進入人體之內,而是經過消化分解之後,轉成糞便排出體外。人體選擇性吸收了身體需要的營養成份,多少經過嘴巴咀嚼之後進入消化道的東西,並未實質進入我們的身體。



我所定義的內外防線關卡就是小腸黏膜,這個面積寬廣的屏障,點出了發人省思的保健觀念。我直接把腸黏膜之前的部份稱之為「前端」,這裡代表著消化的重鎮,也是食物酵素、消化酵素和益生菌全方位支援的區域。由於「前端」外來物來源錯綜複雜,免疫系統於是配置了大批軍援,卻依然還是身體裡腐敗物最多,毒素最充斥,壞菌最猖獗的區塊。



特別須要思考的是,每天進行「大腸活動(排便)」有多麼的重要,多少人忽略了此「基本動作」,營造了毒素入侵 體內的機會,以及有害菌大量生長的空間。還必須再思考,飲食的方向是否就在內外的分界端左右了健康的走向,我們可能不小心吃錯食物,身體可以靠嘔吐或腹瀉的機轉反制,可是我們不應長期吃錯食物,因為食物中的素素和重金屬經長期進入「後端」之後,儲存在身上,最終製造不易收拾的疾病。



我們也必須再藉此深思,飲食和免疫系統之間如何微妙互動。簡單的說法是,蔬菜水果乃供應益生菌的食物,高蛋白 肉食為餵食壞菌的食物,益生菌的發酵產物是酵素,進一步可以彌補食物消化的不足,壞菌的發酵產物是各種毒素,最不應長期留在體內。醫學研究人員一直到近年才確認益生菌和免疫系統之間有神奇的互動,我們更可以將此寶貴資訊擴展到飲食和人體抵抗力的密切連結。



所以當我們生病看醫生的時候,多是「後端」出了狀況,細胞病了,器官發炎了,系統之間聯繫出了問題。醫生開立的處方也多在「後端」做處置,就是利用腸黏膜吸收,或者直接由肌肉或血管進入體內。屬於敵人入侵後防的應變措施,是不得已的處理方式,是下下策,是亡羊補牢。



真正的預防保健應該減少「後端」考量,把重心放在「前端」,也就是將走在人體內的消化「外管」照顧好,生病的機率一定降低,對醫生的倚賴也可以降低。飲食、酵素、益生菌等都是「前端保健」的要項,把這些基本概念學會,一輩子省下可觀的醫藥費。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56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ㄧ座座橋充斥在環境四周,溪上的木橋、河流上的石橋、懸崖上的吊橋。



吊橋,幾根細長的線條,輕薄的橋面,造就了不停搖晃的身軀,以及人害怕的心理。



人,是不是每天都在走那座吊橋?偶爾,身旁的陌生人或同伴會很壞心的搖晃虛弱的橋身,這時,是不是都在暗自咒罵或者不愉快?但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因為破不了自己內心的恐懼,畢竟自己在走路時也在搖晃自己的內心,怎能確定帶給自己搖晃的人ㄧ定是他人?



在劇烈晃盪中,通常,我們都是彎著身子,立於橋中ㄧ側,雙手握緊自認為最堅固的橋上繩索,而雙眼總在這種時刻瞧著橋下的驚悚畫面。



有幾個人能在搖晃擺動中行走呢?



鮮少人能在搖動中繼續行走,要能夠克服自己的害怕、安撫自己的情緒是多麼困難。



在金光滿載的日子,群山擁繞、溪水涓涓,而風僅是輕輕的繞過吊橋繼續向前,吊橋安靜地像座石橋,堅毅不搖,但突如其來的ㄧ振強風就能把它擊垮,人,有把握抵得住外在的侵襲和內心的絞騰嗎?



我們必須是在吊橋上行走的,人生就是ㄧ座吊橋。

改變心臟病治療史的人

寫本文的此時,我的心情是相當愉悅的,因為我是一個醫療邊緣人,可是我完全理解醫療的真諦,你可以詮釋成一方面了解醫療弊端,另一方面也知道醫療應該如何定義。說自己體會容易被誤解成吹牛,說故事比較有說服力,我在《救命飲食》一書中認識了艾索斯丁醫師(Dr. Caldwell B. Esselstyn, Jr.),有機會透過網路一路搜尋他的資料,除了看他的文獻,也聽他的演說,最後非常幸運的可以在國內買到艾索斯丁醫師的原文新書。


我一向推 崇約翰羅賓斯(John Robbins),談健康保健,或許找不到比他還要專業的人,而且羅賓斯有太多值得學習仿效的人格特質,他的勇氣、正直以及他親力親為的執行力,如果你清楚他的背景,你一定指責他是大笨蛋,他是擁有一堆財富可以繼承的三一冰淇淋少東,只因為這是傷害消費者健康賺來的錢,他寧可選擇靠自己的理念經營生命。羅賓斯沒有醫學背景,可是他掌握住醫學的真諦,他扮演了一個角色,提醒世人懂健康不是醫生的專利,艾索斯丁醫師的出現回應了這個事實,他代表另一個世界的典範—一位勇於認錯的醫界人士。


曾經連續兩年被封為「美國最佳外科醫師」,艾索斯丁醫師一生以手術房為工作場所,他的專科從內分泌到心臟,解決病人心血管阻塞的痛苦是他多年的使命,我們可以直接從結果推斷,這位醫生是真心疼惜病人的。就在艾索斯丁醫師發現他多年的努力付出並沒有真正解決病人的病痛時,他有機會悟到醫療的盲點,因為他的病人都沒有經由服藥和手術獲得健康,西方醫療的治療很顯然只是短暫而且片面的。覺悟是需要有反省力的,認錯是需要有正義的勇氣的,強力的動機督促艾索斯丁醫師進入鑽研飲食保健的領域,我先跳過過程,經過二十年的臨床應用,一本取名叫做「預防與逆轉心臟病」的新書問世了。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強有力的知識力量,他的主張是這樣的:心血管疾病完全不需要使用任何藥物,也不需要進行任何手術,只有在飲食內容回歸「植物性飲食」。我先強調,這是針對心臟病患,也就是只要有心血管病史,艾索斯丁醫師不准你吃肉,而且是完全禁止,嚴格執行,以美國人的吃法,除了水果之外,蔬菜也大多生吃,除了規避掉動物性脂肪和蛋白質的傷害,艾索斯丁醫師的食譜方向就是提供給身體滿滿的植物性酵素,也同時提供給身體的終端代謝滿滿的能量,確保身體的清除和自癒系統得以完整的運作。


回到一種思維的盲點,就是一條已經堵塞的小血管要如何恢復暢通,特別是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西醫思維的繞道和支架對很多心血管並換來說,已經稀鬆平常,通常還搭配吃不完的藥物。說身體可以自行處理這些障礙,很多醫生或許還不相信,可是這終究是個無須爭論的事實真相,我們只要提供給身體對的素材和充足的能量,美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艾索斯丁醫師的主張和我本人所撰寫的《彩虹處方》不謀而合,兩本書幾乎同時出版,這是天意嗎?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62

吃飽了沒?

這不只是一句民間問候語,這是從小媽媽的提醒,沒有意外,「吃飽」早就是一種重要的價值,是生活中例行的要事,很有可能,是你我飲食習慣中的一種癮頭。我看過一個畫面,發生在自己家裡,也發生在朋友家,兄弟兩個小男生,哥哥吃得快,弟弟吃一碗飯要兩小時,過程總是夾雜著媽媽的要脅和怒斥,在極端不耐煩的情況下,媽媽的問話就剩下「吃飽了嗎?」。嚴格說,吃完不一定等於吃飽,在生活中幾近出現等號,把媽媽準備好的吃完就算已經吃飽,結果哥哥胖且高,弟弟矮又瘦,吃得快的吃得多,也長得快;只是長大以後情況對調,弟弟都比哥哥要高,先不看健康,生長的均衡已經看出端倪。



高矮是個案,畢竟影響因素太多,不應一概而論,值得探討的是健康,是吃飽和健康的對價關係,是吃飽的必要性和疾病的關係。我們都有吃不下任何食物的經驗,不管這種感覺對你是吃飽還是吃撐,從這種肚子很脹的感覺往回推,衡量和平時的平均食量有多大的距離,也就是吃飽是很重要的自我保護,這種感覺維繫久了,直接打量一下自己的身材,看看脂肪細胞膨脹的程度,量量自己的腰圍和正常值的距離,更精準的,可以直接站在體重器上面測體脂。你或許小看這種身材的失衡,這一條路不僅目標心血管疾病,它和癌症腫瘤幾乎距離不太遠,通常也都是糖尿病的候選人。



必須從身體消化熟食所引起的負擔談起,不是一般民眾對這件事無知而已,醫療專業人士也無視於消化負擔的存在,民間對於熟食文化背後的故事和危機完全不知情,主流文化所創造的價值帶來歡樂,也帶來悲痛,最大的危機是這件事沒有很多人主張,甚至強化的阻力很大。食物發臭是熟食還是生食?通常會讓我們一直想再吃的食物,是熟食還是生食?從遺傳與演化的角度,人體幾乎還不適應熟食,科學家也進一步在熟食裡面發現令人類出現癮頭的胜肽物質。如今因為多吃而有「吃飽」的定調,我們竟然把錯誤的極端視為合理,生活中還被長輩鼓吹,如今更在吃到飽文化的催化中失控。



人體在被迫投入消化的歷史過程,最辛苦的內臟除了胃以外,就是胰臟和肝臟,如果你站在醫療前線,不會對近年大量崛起的胰臟癌比例感到好奇?兩大因素提供參考,其一就是廣泛被使用在食物中的人工添加物,現代人體內幾乎都大量灌進這些毒素;其二就是吃到飽的崇尚,不怪餐飲業者這樣玩弄人性,關鍵還是消費者愛吃,關鍵就在我們的記憶當中,聚餐是多麼愉悅,吃飽是多麼爽快。這種現象的另外一面就是抵抗力低迷,身體被迫把注意力都放在消化上面,一整天都在做消化的身體,如何要求健康?



任何人禮貌性問我「吃飽了嗎?」,我一定開玩笑加以糾正,說真的,吃飽不會健康,何必?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69

吃藥?吃飯?




以前,我一天需要吃九次藥。




三餐飯前先吃,飯後一半個小時後再吃,這時,早就到了下一餐的用餐時刻,有時候,驗尿後,若酸鹼值不符合標準又要再吞另一種藥,所以在平常,我就必須吃九次藥。





※pH值不符合標準時,需要的驗尿紙。


      【MKM06】、【NAHCO3】、【MKE01】、【MKA03】……之類的藥,就這樣輪流塞入我的身體。







若遇上感冒,還得幫感冒藥排時間,但由於每種藥的藥效不同,再搭配著三餐,感冒藥根本分不到任何時間。當又有別的病痛加入,我就好像是完全被藥物操控的機器般,依照醫生設定的時間,吃藥、喝水、吃藥……,日復一日,身體裡不知道堆疊了多少藥物。


感覺上,根本就把吃藥當作吃飯了嘛。以前小小的感冒,藥量不多,沒有特別的感覺,現在體內堆積一堆藥物,ㄧ天一天的累積,比吃飯還恐怖。




※提醒我按照時序吃藥的藥盒。


好在我能揮別吃藥的日子,擺脫那些瓶瓶罐罐中的小藥丸,只要那些藥不在身上,自然而然就覺得特別的輕鬆自在,其實,用別的方法,而且是健康的方法改善身體真的是上上策,好險我有找到這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