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別再錯用你的腦!簡易6招讓大腦再開發

右腦跟左腦哪個比較優秀?腦細胞死了能不能再生?


如果你還搞不清楚答案,小心你的的腦袋已經生鏽。
       據研究,人僅僅意識到自身認知活動的5%,大部份的情感、行動是怎麼發生的,我們並不知所以然,例如為何對某人一見鍾情、心情不好就亂買東西、或聽到一首歌突然流下眼淚。

       直到20世紀,科學家才有辦法觀測大腦活動狀態,發現重量不過1公斤多一點的大腦,掌握著人類命運的鑰匙,人會變得更好或更壞,關鍵都在大腦裡,「大腦產生觀念,觀念產生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又改變大腦,」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大腦塑造的循環。

        數百萬年來,人類祖先克服無數險惡的環境與挑戰生存下來。現代人的大腦,可說是經過無數次升級改良的精品,足以適應各種各樣的狀況,也具有解決問題的無窮潛力。

        歸納整理對於大腦最新的研究與發現,你必須掌握幾個重點:正確理解大腦的運作趨向→善用啟發心智的方法→強化個人優勢,大腦就能幫助你發光發熱,成就最好的自己。

別再用錯你的腦

.腦細胞會死, 神經可塑性卻持續一生

  人們常以為,聰明靈巧是天才的專利,事實上可能是你誤解自己的腦,它才無法盡情發揮。「成年人的大腦不能改變」這觀念其實大錯特錯。害得很多家長忙著在孩子連話都不會說時就送去「開發大腦」,以為這樣能確保孩子的聰明才智。

        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成人的大腦依然具有可塑性,能因應環境改變及獲取新的訊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不管是認識新朋友還是發明回家的新路徑。

     美國腦神經科學家莫山尼克(Michael Merzenich)便是神經可塑性領域的頂尖翹楚之一,他研發的訓練軟體Fast For World成功幫助學習障礙的孩子改進認知功能,針對銀髮族鍛鍊大腦的軟體Brain Fitness Program Classic及In Sight,則能改善老人衰退的記憶力、思考力和提高資訊的處理速度。

     就算無法使用這些神奇的軟體,也可以磨利自己的大腦:記住,人的大腦非常害怕無聊。要去學完全嶄新的、需要全神貫注才學得會的東西,啟動大腦可塑性的控制系統。如果你每天走同樣的路線上班、工作早已駕輕就熟,社交圈裡只有老朋友...很遺憾,你的大腦可塑性系統已經僵化了。

  「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這是《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多吉醫師(Norman Doidge)的忠告。努力幫大腦找新鮮的樂子吧!它會用心智年輕來感謝你。

大腦隨時在活化自己, 要多挑戰它

      「人終其一生90%的腦細胞都在沉睡,真正運用的不到10%」,這句廣告詞其實是一則沒有證據(甚至連來源都不清楚)的偽科學神話,卻誤導人類幾十年。

        腦部掃描的研究顯示,大腦幾乎時時處於整體活化的狀態,例如你能邊讀這篇文章邊吃東西,就是大腦各個區域互相協調工作的結果。人的大腦為了生存絕不浪費任何能量,閒閒沒事幹的神經元馬上會被修剪取代,依據用進廢退的鐵則,大腦裡根本不會留著沒開發的腦細胞佔用空間。

        多挑戰自己的心智,讓大腦神經元網路連結得更密集,才是真正的全腦開發。

.兩個半腦要合作, 不可能單獨開發右腦

  「左腦重理性,右腦重感性,人類未知的潛能都蘊藏在右腦中,開發右腦可以大幅提升所有能力」這種強調右腦的優越性,似是而非的教養迷思,讓許多父母心甘情願把錢掏出來讓孩子去「右腦開發」。

    但精密的腦部造影技術證實在嬰兒發展時期,大腦兩邊已能同時處理訊息,沒有所謂3歲前是右腦主導大腦,可用某種方法激發右腦活力,或6歲後優勢從右腦切換到左腦的說法。

    大腦雖然的確分成左右腦,卻不是獨立運作,「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左手、右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作者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指出。

    兩半腦間以胼胝體相連,協助左右半腦溝通協調,大腦的每項功能都需要兩個半腦通力合作。例如很多人以為欣賞音樂是右腦在主導,「右腦是對旋律很靈敏。但理解音樂結構變化(樂理)的能力,卻是左腦比較強,」中研院院士、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教授解釋,左右半腦各有相對優勢,分工合作才能處理好任務。

     胼胝體正常相連的狀況下,左右半腦訊息交流的速度非常快,「千分之一秒就傳過去了,」洪蘭指出,不可能單獨訓練左腦或右腦,「也沒有用左手寫字鍛練右腦這回事,」她強調。

高效學習6個祕密
        在腦科學定義裡,學習並非發生在固定的時間、場所或限於某些知識。當神經元受到刺激而連結重組,形成新的迴路使行為發生變化,就是學習。因此女孩子研究怎麼化美美的妝是學習,業務員想辦法提升業績是學習,甚至「在正確的時機說該說的話」都是學習。

        學習深深影響人生各個面向,順著大腦特性栽培,神經元網路將更建構得更完善,宛如不斷開發擴建的新興城市。

1.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

        近50年,科學家發現腦內的化學傳導物質,和建立神經細胞迴路密切相關。有些傳導物質能活化或抑制神經細胞,有些則能促進腦內特定的生化反應,加快學習的速度。化學傳導物質是否平衡,會影響學習的速度、記憶的穩固,「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正常,大腦運作就會失靈,」曾志朗指出。

        帶來快樂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便是提升學習效能的要角之一。當達成目標時,多巴胺會大量分泌令人欣喜莫名,同時也讓達成目標那個行為的神經迴路連結得更緊。

        而負責愈高層次任務的皮質區,神經細胞的多巴胺接受器愈多,「學會新事物、成功解決問題,都會讓多巴胺釋放,」曾志朗解釋,如此人才會積極突破困境、精益求精,不斷演化下去。

     研究證實多巴胺會刺激大腦可塑性改變:行為開始→經過嘗試錯誤終於成功→得到成就感和報酬→多巴胺釋放快感湧出→固化達成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增強嘗試的動機→再次做該行為。善用這個學習的良性循環,不分年齡、性格或際遇,誰都可以強化學習,重塑大腦。

 ■保持動機:達成目標、得到報酬的欲望,是促使人前進的動力。失去鬥志時,「尋找心中憧憬的前輩,效法他的一舉一動,可以幫助自己振作起來,」腦科學者、東京工業大學大學院知能系統科學協力教授茂木健一郎認為,模仿是大腦重要的學習方式,僅僅只是觀察他人的動作,前額葉運動區的鏡像神經元也會活化,特別是愈欣賞的對象,愈能夠激勵自己見賢思齊。

       而從小課題開始累積快樂的成功經驗,稱讚自己,會更有自信和動力克服難關。

■樂觀的威力:當人對未來有美好想像時,大腦負責情緒判斷處理的杏仁核及吻側前扣帶皮質(rACC)會活化,覺得好事就在不遠處,更勇於行動。

        專門製造巨大石油化學設備的日本日揮公司建設現場所長高橋直夫,30年來在世界各地負責建造石化設施,聞名全球石化界。目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現場管理高達7000多位各國員工,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麻煩,「笑著工作」卻一直是他的原則,「無論發生什麼困難,領導者都要像太陽一樣的開朗明亮,」他說。

     笑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無所畏懼、絕不放棄的宣示,不但穩定軍心,「更容易釐清事情的脈絡,綜觀全局解決問題,」高橋直夫的經驗中,笑的作用不可小覷。

      「裝笑也有相同的效果,」茂木健一郎指出,口角上揚做出笑的表情,和真心發笑活化的大腦區域相同,一樣能增加抗壓性,減少負面想法。

2.愛運動,頭腦更聰明

        當你了解運動和心智功能的關聯,可能會怨恨過去常蹺掉體育課,「大腦是在走路運動時發展出來的,」發展生子生物學家、《大腦當家》作者麥迪納(John Medina)指出,人類祖先平均一天要走20公里,支持大腦不斷演化的,「是奧林匹克比賽標準的身體。」

       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氧氣和養分,還能增加神經生長因子BDNF的濃度,幫助神經元生長。常運動的兒童和青少年,能運用更多的認知資源做作業,持續力較好。一項英國研究顯示,兒童在上課前做5分鐘基本運動如手臂畫圈擺動,學習動機及效率都會提升。

        麥迪納在辦公室放了一台跑步機,休息時不是喝咖啡而是走路,他甚至在跑步機上邊走路邊回電子郵件。也許你沒辦法像他做得這麼徹底,至少多利用午休時間散散步,幫助大腦新陳代謝順暢。在學習的空檔安排肢體活動,不但能紓解壓力,更可以活化身體狀態,不容易分心。

3.努力、好奇、放鬆有助創意

        發明紅光二極體(LED),擁有多項專利的發明家侯隆雅克(Nick Holonnyak),有天躺在浴缸裡泡著熱水澡,扭著捲髮想實驗時,覺得天花板的燈太亮了,讓他眼睛不舒服,想把光線調暗一點。賓果!隔天他就開始研究調光器的組合配件。靈光一閃並不是天才的專利,人人都有潛力變成創意人。

■充分準備與練習:創造力不是一步登天,牛頓看到蘋果落下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他在頓悟之前,已孜孜不倦研究物理學,經常思考許多問題。

      「基礎要先打好,」曾志朗認為,就像打棒球,練習愈熟練,身體各部位協調愈好,執行系統愈快達成自動化,監控系統才有時間思考、調整,舉一反三,處理球場上各種突發狀況。

   「大腦每個單位時間的認知能量是有限制的,」曾志朗說,如果執行一般任務就佔去大部份資源,大腦就只會因循過去的做法,變不出新把戲。

■強烈探索的欲望:當發現新鮮有趣的訊息時,前扣帶迴(ACC)會將情報傳到前額葉大腦皮質(LPFC),由相當於總司令的前額葉大腦皮質,決定這時該活化哪一種神經細胞作出回應。「靈光乍現」就經常發生在這個過程中。

     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人,前扣帶迴和前額葉皮質間的聯繫迴路強壯,因此能儲備豐富的資訊激發創意,反之事事習以為常,懶得一探究竟的人迴路便會弱化,自然沒有足夠的電力發光。

     「要發揮創造力,必須不斷對世界發出疑問,」茂木健一郎建議,例如「真的是這樣嗎?」「這樣就夠好了嗎?」「自己還有什麼不足之處?」持續這樣的思考習慣,「一定會出現『啊!就是這個』的答案。」

■休息、放鬆讓好點子浮現:大腦持續處裡某個主題而過度使用時,會出現「饜足」的現象,「一直拚命想,神經系統反而被關住,想不出新東西,」曾志朗解釋,這時候不能再鑽牛角尖,要暫時放下去做別的事,出去走走、睡一覺,釋放被關住的神經細胞重新連結整理,過一陣子再回來或隔天起床,往往就有新法。找出能單獨放鬆、發想的場所也很重要,不管是浴室、計程車都好,「當大腦不會被太多不相關的情報干擾,好點子才容易浮現,」茂木健一郎提醒。

4.三方法幫大腦專注

           從小我們就被叮嚀上課要專心,不准偷看漫畫、傳紙條。但人的注意力原本就有極限,「大約過了10分鐘,人的注意力就會開始游離,」麥迪納博士指出。

要幫助大腦集中精神,維持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可以試試:

■分段落:不要貪心想把訊息一次囫圇吞棗,尤其對初次接觸的新知識,要有時間休息讓大腦消化。開會、簡報時如果不想看到台下昏沉打瞌睡,最好從基本的概念開始講解內容,循序漸進,效果會更好。

■要專心、不要一心多用:邊吃飯邊聊天這種自動化作業,對大腦並非難事,但邊開車邊講手機這種雙方都需要注意力的任務,就很容易出錯。如果一個人的作業過程一直被打斷,不只花更多時間才能完成,錯誤率也會提高50%。

■用情緒刺激當釣餌:大約每10分鐘左右,發現聽眾眼神渙散時,可以用和主題有關的故事或能引發情緒的事件,重新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5.理解、圖像,有助記憶力

     英國音樂學者克萊夫是腦神經醫學上的知名病人:他因病失去記憶力,不但無法儲存新記憶,過去的記憶也被刪除一空。神奇的是,記憶只能維持幾秒鐘的他,仍能駕輕就熟演奏樂曲,保有個人的風格。

       人的記憶系統奧祕複雜,每個類型的記憶在大腦裡處理儲存的部位也不同,了解記憶系統特性,才能增加記憶壽命。

■分散比集中記得牢:例如一週後要考試,在一星期內10個不同的時段重複讀考試的內容,比起一口氣看10遍的效果更好。而需要記住的資訊,最好三不五時溫習一下,再加入新的相關資料一起思考,便不會學了新的卻忘了舊的。

■搞清楚訊息的意義:不明就裡死背的知識很難被提取出來使用,愈了解學習主題的意義,多結合真實的經驗和具體例子,訊息會自動被儲存且持續較久。

■善用圖片優勢效應:圖片的學習速度與記憶效果,比口語或文字更強。將需要記憶的內容視覺化、想像這些物體,或讓它們彼此產生互動關係(愈滑稽愈有用),會更容易回想起來。

■多練習:研究證實,將學習到的資訊反覆輸出練習,更有助大腦迴路的定著。抱著參考書猛讀,不如大量解題;對銷售員來說,要熟悉產品的專業知識,比起猛背資料,多向顧客做簡報能更快上手。

6.睡得好睡得夠,才學得會

        對身體肌肉來說,睡覺等於休息,但對大腦來說,睡眠時依然有許多任務要做。在快速眼動睡眠(佔睡眠週期80%),大腦裡的神經元送出各種電流訊號彼此交談,忙碌程度不下於清醒。睡眠會影響人習得和保持新技能的方式,睡眠被剝奪的人,創造力和決策能力都會變差。

     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睡眠對「記憶的整序和強固化」很重要。學習、訓練之後睡一覺,可以讓作業的表現進步。熬夜K書雖然能暫時應付考試,知識卻無法進入長期記憶庫儲存,很快忘光光。

     如何利用睡眠的力量?專家建議:

■小睡片刻:人在下午的一段時間,會經驗短暫的昏昏欲睡,「午睡時區(nap zone)很重要,我們的大腦在這個時段工作效率不好,」麥迪納博士指出,休息個30分鐘,可以提高午後的認知表現。

■了解自己的作息型態:睡8小時只是通則,每個人還是有個別差異,也會隨年齡而變化。了解自己睡多久感覺最好,依照自己的睡眠需求安排行程,效率會更好。

■讓大腦在睡夢中複習:例如為期兩天的教育訓練課各有主題,講者可以先在第一天把全部內容大略介紹一遍,讓學員透過睡眠強化記憶,隔天再深入講解。











資料來源︰康健電子報 康健雜誌 125期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忙碌是好的

某個以學生為對象的研究顯示:學生要做的事情愈多,他們的動機愈能夠得到激發。幸運者也許經常抱怨他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但這要遠比沒有什麼事情可做要好的多。


忙碌是好的,但記住,不要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馬不停蹄地去實現更多的目標,做的更加盡善盡美是渴望好運的那些人的明顯特點,但不要過度地束縛自己。如果你打算去做的事情太多,那麼你就要決定你馬上要做的事情,並將其他的暫時擱一擱。朝著你真正實現的目標努力,並宣佈你不能再做剩下的那些事情了,因為你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能有選擇性的做事,你就會發現:你更有活力了,你的思維清晰了,你實現自己特定目標的希望更強烈了。

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當你已經選擇了合理的、有意義的和協調一致的目標後,就要全身心的去努力實現它們了。

你會將錢借給那些說「我盡力還你」的人嗎?你會嫁給說「我將盡力愛你」而不是說「我愛你」的人嗎?如果你知道你想要做什麼的話,那麼接下來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你的目標努力。你想伸手摘到天上的星星嗎?想去野外探險嗎?付出行動吧!你有未實現的夢想嗎?有熱情洋溢的雄心壯志嗎?有創造性的想法嗎?

如果你渴望做一件事情,那你就想像自己正在做這件事情。如果你不允許你去想像這些情境的話,你決不會去做這件事情。將你的計劃付諸行動並投入你全部的精力。運用你所有的技能去獲得它。

一旦你實現了一個目標後,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再設定另一個目標。生活的意義在於不斷地前進。將你的生活當作一次令人興奮的旅程時,旅程就是你尋求自己無限潛力的過程。成功也是一次旅行,不是一個目的地。許多人發現追求目標的過程要比真正實現這個目標更有價值。你沒有必要等到目標實現之後,才享受它所帶來的歡樂。現在開始,旅程就充滿了樂趣。

懇求別人的幫助
一旦你知道了你前進的方向,那麼下一步關鍵就是找到那些能幫助你的人。如果你想得到什麼東西時,你就要有勇氣去向別人求助。也許這會帶來嘲笑,拒絕或漠視,但是如果你從不冒險嘗試的話,你永遠不會得到你想要的。

當你向別人提出請求的時候,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意思。這也許有點太直接,但是我們並不總能說出自己的請求。下次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時,檢驗一下自己是否清楚地向別人提出了請求。如果你非常生氣的時候,還告訴別人說你很好,那你就不要期望別人那麼善解人意,清楚你真正想要什麼。如果你的愛人問你過生日想要什麼禮物,那就直接告訴他或她。不要假裝不在乎。如果你想去看電影,而你朋友想去購物,那告訴她你想要做什麼然後你們共同協商。這不僅會增加你的自尊感,而且更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帶給你幸運的人際網
列出在你選擇的奮鬥領域裡,與你的關係疏遠,但是對你影響較大的每個人名真和電話號碼。一個人機遇的許多大的轉變都源起於一次意外的通話。你也許認識很多人,他們能將你介紹給能幫助你的人。

你也許不願意和一些重要人物保持聯繫,因為害怕被別人看作是在討好、獻媚。消除這種後顧之憂吧!幸運、成功和歡樂都需要一顆開放和誠實的心靈。如果你給幸運的守望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通常是樂於助人的。

當你準備和別人聯繫的時候,如果你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特別親密,最好在打電話前先發個傳真或寫封信。你的信要簡明扼要,充滿敬意,這樣多數的人會很樂意幫助你。最好在早上和別人聯繫,正好是在一天的忙碌還沒開始之前。這樣會有更多的人願意接聽你的電話,也更願意聽你講話。如果你等到很晚才聯繫,你可能會收到語音郵件,或只能找到他的助理。

寫信時,要以真誠的讚美開始,保持語氣的謙遜,或許還可以提出見面的請求:早飯或晚飯最好。或許信件開頭也可以懇求別人給提供對你有幫助的人的姓名和聯繫方式。當這些人幫你解決了難題時,一定要讓這個介紹人知道。一旦他聽說自己推薦給你的人對你很有幫助,他們才有可能提供給你,其他可能幫助你的人名和聯繫方式。

如果你以真摯、誠實和熱情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和事,你肯定會變得更幸運,吸引別人幫你實現目標。如果你以正確的方式去接近他們,向他們徵求意見或是懇求幫助,成功的人是不會覺得自己被冒犯,因為他們理解這就是遊戲的規則。誰知道?說不定哪天他們也會需要你幫忙。

為了你的夢想,開始行動吧!
從現實出發(如果你想成為芭蕾舞蹈演員,而現在你已經38歲了,還沒有接受過任何的專業訓練,那很顯然,你還是立志做點兒別的事情吧),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想想當你擁有了你想要的東西時,你的看法、感受和表現如何。你能夠確切地說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時,就意味著你確定了生活的方向,因為你擁有了一個明確的和特定的目標。

你需要別人幫助你發現自己的目標嗎?什麼時候是你對自己的生活最為滿意,什麼時候又是你的歡樂時光?孩提時代,我們都會夢想長大後,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夢想是什麼?現在什麼能讓你真正感到快樂?什麼事情能夠點燃你的熱情?許多幸運的人發現,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確實很有幫助。要寫下來就迫使你必須明確自己的目標,這一點是至關重要。

想像一下你的葬禮。誰會出現在葬禮上?他們會懷念你什麼?你會驚奇地發現,這一訓練能夠迅速地組織你的思維,讓你明確你做了哪些事情,你不想讓什麼事情發生。

試著發明創造。在發明創造中,你能夠重新激發自己的興趣和動機。制定一個計劃,不管它有多麼不值得的一提,然後繼續努力,爭取能夠創造出什麼東西。也可以是給你關心的人寫封信、種種花、拍拍照——可以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當你鼓勵自己要有創意的時候,你肯定會吃驚地發現自己馬上又體驗到對生活的興趣。









資料來源:晨星生活勵志報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改變生涯運氣的10個決定

改變生涯運氣的決定之1:培養敏感度,像創業家一樣思考。技術會被取代,趨勢會被循環,商業世界沒有定律,唯一不變、可複製的,只有企業家精神。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堅信,商業判斷的藝術,其實就像是黑手的功夫,累積知識沒有捷徑也不能投機,但卻能從小地方做起。




林瓊瀛,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曾參加Price Waterhouse國際人才培訓計畫,專長為提供企業經營管理與人力資源整合規畫諮詢。



浪漫的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說:「市場經濟就是企業家經濟。」他創造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一詞,把企業家視為資本主義的靈魂、經濟發展的推動者。



在熊彼得眼中,企業家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機會、在風險和不確定性中做出決策、並且打破常規,實現經營管理的創新,這些能力聽來遙遠,其實離我們非常近。企業家並非天生注定,它需要一點一滴的培養,而且方法就在我們身邊。



吸納多變數—從多角度、多面向思考

商業判斷是一門藝術,商場上每個人都面臨變化的環境,從來沒有照著做就會成功的定律,「保持彈性是重要的,」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說。每個升任管理職的人,都有過去的成功經驗,也因為如此,遇到問題很容易就依照過去的成功模式來做。過去怎麼爬上來,以後也繼續如此。「這就是為什麼經理人的職涯發展愈到高階,就愈要去學會怎麼和外界相處,」林瓊瀛說。



在管理生涯的初階,組織的結構很清楚,有許多明確的經驗法則可以遵循。但愈往高階發展,就有愈多地方仰賴經理人自行判斷,「吸納更多參數,培養自己多角度、多面向的思考精神,然後保有一定程度的決策彈性,根據事態發展去做適度的修正,就能掌握商業判斷的敏感度,」林瓊瀛說。



在林瓊瀛的經驗中,商業決策的判斷常常回歸到最基礎的事實分析:該怎麼做?不這麼做會怎樣?利用SWOT分析,「把圍繞在決策周遭的因素做周密的思考,往往愈有商業直覺與敏感度的人,思慮愈周延。」



如何進行深度的思考呢?他鼓勵先發散、再收斂的思維模式,很多商業考量就像多變數分析,先把部分變數鎖定住、不考慮,然後多放一個變數進來,去考慮會有什麼影響?如果衝擊很微小,就把這個變數丟掉,再考慮下一個,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釋放出某些假設,就是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



林瓊瀛提到在美國讀研究所的經驗,當時有一堂行銷學考試,他還記得老師給的題目是:百威(Budweiser)到日本賣啤酒,和麥當勞(McDonalds)到印度賣漢堡,你認為誰會成功?為什麼?「當時我看到這個問題,當場傻眼,因為有太多角度可以切入,」林瓊瀛說,雖然日本人很喜歡喝啤酒,但也很愛用國貨;印度人不吃牛肉,麥當勞在那裡能有什麼發展?換個角度想,日本人也很崇洋,麥當勞也不是不可能做豬肉漢堡。



他回憶那段每天沉浸在思考衝擊的日子,那時班上同學的經歷、背景不同,相同的問題從不同的人口中回答出來,每次都和自己的想法截然不同,從那時開始,他發現很多問題不能只用直線的方式思考。



從小地方做起—多看新聞、涉獵商業數據

林瓊瀛表示:「謀之在眾,決之在獨,思考的時候要盡量慎重,決策終究回到人的心志與膽識,」只要能在時效前決定,當然是多算勝、少算不勝。



商業世界判斷的直覺與敏感度,其實都來自對外界訊息多看、多聽。林瓊瀛表示,從最簡單的言談中,就能檢查自己掌握了多少商業知識。



舉例來說,有人在飯局裡問:「你覺得歐元會不會繼續漲?」另一個人問:「我觀察歐元,最近從0.9漲到1.3,你認為會不會繼續再漲?」後者顯然掌握了更多資訊。「我認為往後3年的經濟趨勢向上」和「往後3年經濟趨勢基本上是往上,但我認為有幾個下修的變數可能要掌控,第一是油價,第二是央行對通膨的態度……。」後者顯然又比前者更有商業直覺,但後者的直覺從哪裡來?其實他講的是IMF(國際貨幣基金)公布的資料,報紙上都讀得到,只看我們有沒有做功課、把接觸到的資訊內化成自己的商業判斷觸角。



千萬別小看這些隨手可得的新聞和商業雜誌,培養企業家可以從小地方做起。最近報紙都在討論中信金控,看新聞的人很方便就能去了解什麼叫「連動債」,知道它鎖定兆豐金的股價,只要兆豐金漲,中信金就賺錢,反之中信就賠,所以叫「連動」。



看商業新聞、雜誌、涉獵商業數據,這些「功課」構成一個商業資訊的平台,之後怎麼順利地在眾多選擇裡收斂、做出最佳決策,需要很多的學習。林瓊瀛在大學時養成每天看財經新聞、每個月看幾本商業雜誌的習慣,他說自己「學而後知不足,所以到現在也還在學。」



掌握本業變化—用競爭分析了解自己與對手

商業判斷的敏感度怎麼累積?林瓊瀛建議,從掌握本業的變化開始。透過競爭分析,去了解自己的公司在產業占什麼樣的地位?競爭力如何?競爭分析要求對主要對手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也要多涉獵商業動態、管理新知,和部屬一起組讀書會,定期討論也是可能的方法。特殊的專案盡量爭取參加,聽聽多元的看法,「說到最後,現在經營很困難,只有認真才能出頭,」林瓊瀛說。



林瓊瀛也有過青澀的時期,在他還是新人時,前輩帶他去開會,「剛開始可能講不上兩句話,但至少可以看看別人怎麼做,」有時候他發現某位主管思慮很廣,總能想到自己想不到的角度,就多和對方接觸、多問問題。「千萬不要不懂裝懂,那會局限自己的發展,一問再問,有時甚至要三問、四問,」林瓊瀛表示,問了還是不懂,就勤做功課,出去開會,或內部討論時,臨場能不能提出更多看法,就看得出自己做功課的成果。



「年輕人要臉皮厚一點,因為年輕人最有資格問,」林瓊瀛說:「最困擾的其實是經理人,有時候問部屬怕丟臉,問長官又怕被『K』,問問題也是考驗經理人的人際技巧,」林瓊瀛自己不怕問問題,有事就問前輩,「畢竟他走過這麼多路,他不教我,誰教我?」找到學習對象,就盡量從他身上挖。另外,提問之前的準備也很重要,功課做得足,拋得出磚,才能引得到玉。



新趨勢一波接著一波,經理人常自問,有沒有什麼專業是不敗的?林瓊瀛的答案是:「沒有。」技術會被取代,趨勢會被循環,「唯一不變、可複製的只有企業家精神,」林瓊瀛說,商業世界沒有聖經、沒有定律,因循常規的管理者不能被稱為企業家,否則不會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不斷跌倒再爬起。商業判斷的藝術,其實就像是黑手的功夫,累積知識沒有捷徑也不能投機,但卻能從小地方做起。



高中在市調公司工作時,我們經理就曾跟我提及培養商業知識的事,建議我看《哈佛商業評論》,其實本身不愛涉略商業訊息,翻閱幾次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只是現在比較少看了。成長至今,體認到自己各方面知識的不足,不單單只有商業部分,唯有多充實自己才能跟上進步快速的時代。















資料來源:經理人月刊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變得更幸福

在英語中,幸福(Happiness)的字首就是「偶然」(haply)之意,也就是說幸福包含著運氣和機會;一個人運氣的好壞,都在偶然間發生。


要想幸運,並不困難。幸運者擁有的很多特點我們都可以學習。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幸運,那麼你就要行動起來去創造幸運。

幸運的祕訣

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研究出了如何才能讓人們感覺自己幸運,並用行動去創造幸運。可他們的研究結果都發表在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雜誌和研究報告裡面,我們普通人很難看到。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先回顧一下近年來,有關幸運和幸福這個主題最引人注目的、最重要的二十項研究,將幸運者具備的特點簡化、概括能夠影響人們生活幸福與否的九種特質。如果你能夠在生活中主動培養這些特質,那麼幸運降臨在你身上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現在,你肯定想知道這九種特質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們也不賣關子了,下面即是,而且每一種特質還會有一個短短的解釋:

1、保持好奇心:願意體驗新奇的事物,並且試著找出新的發現。

2、了解你想要什麼:確定自己的生活任務和目標。

3、成為時間的主人:學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

4、做一個有魅力的人:做一個別人願意幫助的人。

5、不要到處樹敵:任何人都可能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

6、平衡施與受:不要吝嗇去幫助別人,也要滿懷感恩地接受別人的幫助。

7、相信直覺:相信自己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

8、把拒絕變成解決:要樂觀地面對生活。

9、爭取自己的幸運:不要只是看起來或是聽起來幸運,也要能夠感受幸運。


將幸運變成一種習慣

習慣就是那些你會反覆去做的事情。習慣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部分。很多時候,你可能還意識不到自己所形成的這些習慣。有些習慣,像禮貌待人、天天堅持鍛煉和吃健康的食品都是一些好的習慣。而另外一些,如胡思亂想,總是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打斷別人,都是不好的習慣;還有一些,比如,玩弄自己的頭髮,不停地用手指敲打桌子或是喜歡踩著人行道上的斑馬線走,都是無所謂好壞的。

習慣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習慣能夠影射出我們的性格,因此,習慣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人的性格塑造過程,或是改變的過程。幸運的是,習慣是可以改變的。你可以形成一種習慣,也可以改掉一種習慣,只要你喜歡,你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習慣。例如,你在國內的時候,可能是在右車道行駛,而到了國外可能要變成左車道行駛,一開始你可能非常地不習慣。但是,你只能去慢慢適應,當過了一個月之後,你感覺這樣駕車不再那麼不自然了。六個月之後,你就不再考慮這個問題了,而現在你已經養成了在左車道行駛的習慣。

要改變約束你行動的不良習慣,唯一辦法就是養成好習慣。在好習慣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可能你會感覺很不自然。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很多天或幾周之後還是沒有結果,也不要放棄。專家研究結果表明,十二個星期是新習慣養成、舊習慣消退的決定性時期。對變化感到不適應也是人類的本能,所以要給自己時間去適應,在新的習慣形成中,儘量放鬆自己。

當然,這樣做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諱疾忌醫是愚蠢的:要敢於承認自己面臨的困難。想想自己即將做一件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你就會覺得寬慰一些。同時,不要幻想著無需努力就會具有書中的這些行為品質,也不要只是一味地急於求成。如果你能慢慢培養一些上面說到的特質,它們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幸運。









資料來源:晨星生活勵志報

老農捐12萬 成就讀冊館大願

 十二萬元不多,但對一個農夫來說,得用多少稻子、多少花生才能換得?像台東的樹菊阿嬤一樣,雲林七旬老農蔡振明身影看似微小、力量顯得薄弱,願望卻很大,沒念過什麼書的他,希望社區人人有書讀,捐十二萬元成就一份感動,行動圓夢的身影,宛如巨人。


 









十年前,雲林縣元長鄉五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永修為了照顧罹患失智症的母親,放棄士林電機的高薪返鄉,結果他發現,故鄉不是老人就是小孩,還有徘徊田埂無家可歸的流浪狗。懷抱著想改造家鄉的傻勁兒,他帶頭社造,農業新知講座、婆婆媽媽舞蹈團、社區綠美化…初始沒經費,常自掏腰包。如,講師費、點心食材,甚至為節省社區舞蹈團師資,由老婆先學舞再傳授,耕耘十年,但社區圖書館夢想卻遙遠困難。

 

七十歲的蔡振明深受感動,得知吳永修希望能成立社區圖書館,二話不說慷慨解囊。

 

阿明伯說:「我細漢愛玩,沒讀啥米冊,不過,我一世人都在種田,我是農業博士…我希望社區有冊,學校有冊,理事長希望有圖書館,我就給他幫忙,希望咱社區愈來愈好。」

 

自稱沒念過什麼書的阿明伯用粗糙而龜裂的手,認真握筆寫下「讀冊館」三字,筆跡別有韻味,一筆一畫勾勒出樸實與藝術,雖生澀,但很有自信,宛如他不卑不亢的話語:「我係真的台灣農田內的農業博士。」

 

五塊社區讀冊館昨日開館,社區三代同台跳舞慶祝,居民們歡欣鼓舞,曾受莿桐老農賣米幫助的雲林女兒、作家鍾文音也捎來祝福,並捐出雲林故事《短歌行》。就為了圓一個夢想,縣府、地方鄉親和文史工作者,攜手打拚、努力奔走,讓吳永修昨日激動地重複一句話,「夢想終於實現了!」

 

至於阿明伯,他席地而坐翻著書,黝黑的臉龐有些靦腆,旁人則豎起大姆指說聲「讚」!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就像阿明伯一樣,捐出一點一滴積攢下來的12萬元的血汗錢幫助五塊社區建圖書館,以自身經驗,推己及人,彌補自己小時候讀太少書的遺憾,並期望推動社區文化力。這種小人物的故事令人敬佩!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