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是誰規定一天要吃三餐的?

這個題目在我腦中停留好久,我掙扎該不該寫是因為它和社會制約嚴重脫節,而且如果我說這個習慣和病痛脫離不了關係,不但多數人不會相信,甚至會說我瘋了,可是你說它錯,又不全然對,事實只是我們對飲食的需求以及消化生理的循環都被三餐牽引而偏掉,誤了很多人的一生。我相信我們都從學齡前開始適應「媽媽規定好的作息」,為了長得好也為了健康,「吃飯皇帝大」的觀念帶著我們長大,一定有那麼一段歲月,早餐、午餐、晚餐就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價值。接著,上學、工作、就業等作息都因應固定的三餐時間而定調,忙碌的社會發明了下午茶和宵夜,文明世界任何時間都有的吃,可是三餐沒有被刪除,而且愈吃愈油膩,愈吃量愈多,終於陷入身體因應個人習慣和需求所形成的「生理迴路」。



如果把「好吃」、「想吃」、「還沒吃飽」、「還要再吃」等念頭綜合在一起,就完成了一餐自己相當滿意的進食,拿掉任何一個念頭都多少影響到進食的量,實際上原本應該要吃十分的餐點,只吃了兩分就因特殊因素而終止,當下沒吃飽的念頭很可能因為注意力轉移而消失。事實上食慾的傳導常常製造認知的錯覺,「情緒食慾」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心理上的慰藉也經常指示意識尋找食物,忙碌的時候肚子呼喚食物一段時間之後感覺自動消失,這些資訊再再提示我們,飢餓和食慾只是一種荷爾蒙傳導效應,我們通常沒有能力衡量「需要量」與「補充量」之間的平衡,肥胖的人就被這些傳導所控制,進食的份量遠遠大過於身體的實際需要量所致。



所以當飲食習慣已然根深蒂固,偉大的人體生理就遵循主人的意願辦事,對於食物與熱量的需求進入生理迴路的一部分,伴隨而出的是飢餓與飽足感的「稱職」傳導,日積月累在主人的生理中堆積對於美好食物的無盡需求。有一些因素一旦不小心忽略,例如年齡與新陳代謝率的反差,還有每天多吃一點點的恐怖績效;有一些資訊可能一輩子沒學到,例如演化早已送給人體無窮大的儲存功力,以及吃熟食帶給消化道和身體的超級負擔,結果是吃一堆食物沒能吸收到營養,因為身體沒有能量輸送,倒是熱量非常有效率的以脂肪的型態留在體內了。



生理迴路最容易體會的實例就是吃過宵夜的隔天清晨,飢餓的吶喊勝過於一般,因為身體才經過七、八小時的替代代謝,儲存轉化與廢物清除都經過大規模的施工,身體對於食物所提供的滿足感尚有記憶,清醒後的生理需求很自然先提出需要食物的主張,這種循環極需要意識來踩煞車,否則就是一發不可收拾的補充與囤積。拒絕食慾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兼顧基礎代謝需求之餘,以營養和能量取代所有熱量的供應,也就是多以生鮮蔬菜水果取代澱粉類的過度需求,尤其是早餐,我們應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拉長打破夜間斷食期的時間(早餐的英文字就從「打破斷食」而來),讓每天身體投入高能量代謝的時間得以延長,有機會一天漸漸吃不足三餐,也有機會遠離病痛,瘦身更是毋庸置疑的輕鬆容易。



我曾思考過如何把三餐打散,每天都以少量多餐來因應進食需求,只是在現代生活作息中有其實行上的困難,而且不小心又因為自我慰藉而超出原來三餐的量,所以還是回到最簡單的運作模式,將一般觀念最重要的早餐中捨棄無酵素熟食,以蔬菜、水果、堅果所組合而成的精力湯作為早餐,懶人可以以各式酵素飲品取代。在此基礎下,另外兩餐再進步到只有一餐吃熟食,你後半輩子不想見到醫生的願望便有機會達成。



一天吃三餐會一直是我們的生活習慣,討論人體生理迴路之餘,我還是想問:「是誰規定的?」。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