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為地球存亡 向細菌請命

關於「人類的老祖宗是細 菌」的說法,不知道你願意相信幾分?我不但相信,而且我還奉勸你接受所有關於細菌和人類之間的傳聞,我們人類的存活百分之百受制於我們的老祖先,可是竟然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這件事實一旦與你的認知有差距,不小心你的健康會出問題,搞不好你的生命也會出現危機。我們潛意識裡把微細生物看成污穢與疾病的來源,因為有來自於媽媽的提示,因為有來自於感染和傳染病的陰影,因為有來自於食物腐敗所造成的危害,很重要的提醒,負面只是細菌的一小部份形象,對於所有動植物來說,生命都是拜細菌所賦予。



當一位愛美的女性出現除皺的念頭,當她決定運用肉毒桿菌以達到除皺目的,她所接受施打的可是細菌的毒素,那可是毒性超強的毒素,可能致人於死的毒性物質,人類可以將之用於美容整形,是人類夠聰明?還是細菌好用?即使這是特殊案例,卻可以提醒我們思考細菌的廣泛價值。近年人類在基因工程和生物科技等研究的成就,如果不是藉由細菌快速繁殖複製的特性,人類今天可能還沒有機會享受各種優質的食品和補給品;除了食品與生技業外,農業、工業、醫療業、養殖業,哪個行業不需要用到細菌?從廚餘與垃圾的轉換,從大自然綿密食物鏈的橋樑角色,哪一個生態系統不需要仰賴細菌?



如果你依然掛念著感染與疾病是由細菌所導演的事實,其實該檢討的可能不是細菌本身,而是人類的行為。嚴格說,從解剖與生理結構看人類的腸道,科學家承認這是一條用來消化與輸送植物的通道,只是人類跨越了造物所規範的尺度,從人類把動物殺來食用的第一天開始,更為複雜的細菌種類在人體內雜處,從細菌之間可以相互傳遞訊息與能力的證據,人類的病痛與細菌的關係早已被人類的行為定調。試著再追加醫療與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病態行為,細菌危害人類健康的威脅一直是由人類在掌舵,人類需要做的不再是濫殺無辜,而是反求諸己。



二氧化碳排放量威脅到地球生存,這或許不是什麼新資訊,科學家已經開始運用二氧化碳來拯救地球,這就是比較不為人知的資訊;原來,可以利用水壩、湖泊或者大海來封存二氧化碳,將之轉換成為甲烷,作為能源之用,負責轉換的還是細菌。這是一種新思維,讓細菌來拯救地球,讓細菌來逆轉人類的生存危機,這一條活路足以讓全體人類重新思考細菌的定位,也重新檢視自己荒謬而且違逆自然的作為。不吃肉就沒有養殖,不養殖就沒有砍伐;養殖製造溫室氣體,不砍伐保留地球的肺臟,地球的生路需要人類更換大腦,包括用什麼視窗看細菌。



「殺菌」是誰率先喊出來的?我們應該向祖先燒三炷香賠不是,情商細菌幫助我們拯救地球,不是講假的。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67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縫隙




我記得,這是北京市,老胡同內的ㄧ面舊牆。


老舊的東西總會使我多看幾眼,甚至隔了許久,還是會想再看見它。



ㄧ塊塊灰石堆砌,以前,似乎都是放一塊磚,塗一層泥,放一塊磚,塗一層泥……,在牆的另ㄧ端,砌牆者會慢慢被磚掩住。一層一層的堆疊,很緩慢,卻著實讓人安心。



砌牆者到底該站在牆的哪一端?砌牆者到底該將牆築多高?砌牆者到底該將牆延伸至多少長度?



大地震動、風雨拍淋,磚與磚間的縫隙逐漸變深,那道暗黑的溝越來越深,但我記得,它們似乎還是很堅強的立著,鮮少有鬆動的塊石,被歲月磨蹭後,依然穩固。



那些縫隙是嫌隙?了解?代溝?思想?



很喜歡看著小縫隙裡的千姿百態,因為永遠不知道能看見什麼,而且,很難看見相同的事物。



牆,到底是防禦敵人還是抵禦內心?

苗栗南庄─旅遊資訊

※苗栗南庄:

(ㄧ) 火車:

竹南站 → 苗栗客運 → 南庄

頭份 ↗


(二) 自行開車:

(1) 中山高速公路 → 頭份交流道 → 台三線 → 珊珠湖 → 三灣 → 124甲或苗20線 → 龍門口 → 南庄

(2) 北二高 → 芎林交流道 → 竹東 → 北埔 → 峨楣 ( 竹41 ) → 獅頭山 → 南庄

(3) 苗票、公館交流道 → 台6線 → 台3線 → 獅潭 → 南庄。



※賽夏文物館:

網址:http://www1.mlc.gov.tw/culture/tour/index-1.asp?m=13&m1=4&m2=12&gp=&sid=&page=3&id=6

電話:037-876009

地址:苗栗縣三義鄉廣盛村廣聲新城88號

開放時間:9:00~17:00

交通路線:中山高速公路 → 三義交流道 → 台13線 → 北轉苗130線



※山行玫瑰

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roserose-family/

http://rich1981.myweb.hinet.net/sonrose/index.html

電話:037-824938

037-821472

地址: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12鄰25-1號

開放時間:10:00~18:00

交通資訊:頭份、三灣交流道下 → 靠左往三灣引道 → 珊珠湖 → 三灣 → 獅頭山 → 田美 → 南庄 → 過南庄大橋左轉行約五公里至東河叉路左轉 → 沿山行玫瑰招牌指標,約兩公里即可到達。



※山芙蓉咖啡藝廊:

網址:http://www.mhcf.com.tw/index.html

電話:037-822-980

地址: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9鄰42份8號

開放時間:10:00~18:00

交通路線:國道一號 → 頭份交流道 → 三灣方向 → 台三線省道 → 過三灣國中、三灣大橋 → 左轉苗20線 → 過龍門口隧道 → 南庄老街 → 過南庄大橋 → 右轉往蓬萊方向走10公里,36.8K處右轉



※唯我獨鱒:

網址:http://www.824296.com.tw/index.htm

電話:037-824296

0911410151

地址:苗栗縣南庄鄉南江村17鄰39-1號(苗124線31.1K)



※東江溫泉休閒花園:

網址:http://www.eastriver.com.tw/

電話:037-825285

地址:苗栗縣南庄鄉南江村三鄰東江31之3號

開放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10:00~20:00

星期六9:00~22:00

星期天9:00~20:00

交通路線:

(1) 公車:苗栗客運 → 南庄總站 → 轉搭計程車約50元、步行約30分鐘,或租賃機車。

(2) 火車:竹南火車站 → 苗栗客運 → 南庄總站 → 轉搭計程車約50元、步行約 30分鐘,或租賃機車。

(3) 客運:國光客運 → 頭份站 → 苗栗客運 → 南庄總站 → 轉搭計程車約50元、步行約30分鐘,或租賃機車。

(4) 開車:中山高速公路頭份交流道 → 三灣東向引導 → 經台三線 → 三灣 → 沿縣道124甲 → 獅頭山 → 田美 → 南庄老街 → 南庄大橋左行1公里即可到達

是誰規定一天要吃三餐的?

這個題目在我腦中停留好久,我掙扎該不該寫是因為它和社會制約嚴重脫節,而且如果我說這個習慣和病痛脫離不了關係,不但多數人不會相信,甚至會說我瘋了,可是你說它錯,又不全然對,事實只是我們對飲食的需求以及消化生理的循環都被三餐牽引而偏掉,誤了很多人的一生。我相信我們都從學齡前開始適應「媽媽規定好的作息」,為了長得好也為了健康,「吃飯皇帝大」的觀念帶著我們長大,一定有那麼一段歲月,早餐、午餐、晚餐就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價值。接著,上學、工作、就業等作息都因應固定的三餐時間而定調,忙碌的社會發明了下午茶和宵夜,文明世界任何時間都有的吃,可是三餐沒有被刪除,而且愈吃愈油膩,愈吃量愈多,終於陷入身體因應個人習慣和需求所形成的「生理迴路」。



如果把「好吃」、「想吃」、「還沒吃飽」、「還要再吃」等念頭綜合在一起,就完成了一餐自己相當滿意的進食,拿掉任何一個念頭都多少影響到進食的量,實際上原本應該要吃十分的餐點,只吃了兩分就因特殊因素而終止,當下沒吃飽的念頭很可能因為注意力轉移而消失。事實上食慾的傳導常常製造認知的錯覺,「情緒食慾」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心理上的慰藉也經常指示意識尋找食物,忙碌的時候肚子呼喚食物一段時間之後感覺自動消失,這些資訊再再提示我們,飢餓和食慾只是一種荷爾蒙傳導效應,我們通常沒有能力衡量「需要量」與「補充量」之間的平衡,肥胖的人就被這些傳導所控制,進食的份量遠遠大過於身體的實際需要量所致。



所以當飲食習慣已然根深蒂固,偉大的人體生理就遵循主人的意願辦事,對於食物與熱量的需求進入生理迴路的一部分,伴隨而出的是飢餓與飽足感的「稱職」傳導,日積月累在主人的生理中堆積對於美好食物的無盡需求。有一些因素一旦不小心忽略,例如年齡與新陳代謝率的反差,還有每天多吃一點點的恐怖績效;有一些資訊可能一輩子沒學到,例如演化早已送給人體無窮大的儲存功力,以及吃熟食帶給消化道和身體的超級負擔,結果是吃一堆食物沒能吸收到營養,因為身體沒有能量輸送,倒是熱量非常有效率的以脂肪的型態留在體內了。



生理迴路最容易體會的實例就是吃過宵夜的隔天清晨,飢餓的吶喊勝過於一般,因為身體才經過七、八小時的替代代謝,儲存轉化與廢物清除都經過大規模的施工,身體對於食物所提供的滿足感尚有記憶,清醒後的生理需求很自然先提出需要食物的主張,這種循環極需要意識來踩煞車,否則就是一發不可收拾的補充與囤積。拒絕食慾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兼顧基礎代謝需求之餘,以營養和能量取代所有熱量的供應,也就是多以生鮮蔬菜水果取代澱粉類的過度需求,尤其是早餐,我們應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拉長打破夜間斷食期的時間(早餐的英文字就從「打破斷食」而來),讓每天身體投入高能量代謝的時間得以延長,有機會一天漸漸吃不足三餐,也有機會遠離病痛,瘦身更是毋庸置疑的輕鬆容易。



我曾思考過如何把三餐打散,每天都以少量多餐來因應進食需求,只是在現代生活作息中有其實行上的困難,而且不小心又因為自我慰藉而超出原來三餐的量,所以還是回到最簡單的運作模式,將一般觀念最重要的早餐中捨棄無酵素熟食,以蔬菜、水果、堅果所組合而成的精力湯作為早餐,懶人可以以各式酵素飲品取代。在此基礎下,另外兩餐再進步到只有一餐吃熟食,你後半輩子不想見到醫生的願望便有機會達成。



一天吃三餐會一直是我們的生活習慣,討論人體生理迴路之餘,我還是想問:「是誰規定的?」。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57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多吃蔬果「酵素多」,為健康加分!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

2009/11 康健雜誌 11月份網路專欄



大家都有經驗,木瓜牛奶若要好喝,一定是現做現喝;只要多耽擱一下時間,甜甜的奶香就會變成苦的,不好喝了。烤番薯一定是花幾小時慢慢烘烤出來的,才有令人難以抗拒的香甜美味,比起快煮的要好吃多了。為什麼呢?



因為木瓜裡有「木瓜酵素」,它會分解蛋白質,將牛奶中的蛋白質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胜肽,而胜肽卻是帶有苦味的。番薯慢慢加熱時,會促進番薯裡的「澱粉酵素」將番薯裡的澱粉分解成蔗糖、葡萄糖而產生甜味;若快速加熱,高溫使酵素還來不及發生作用就被破壞,番薯澱粉就不能變成甜甜的糖了。另外,有些人身上因為「乳醣酵素」不夠,每當喝牛乳時,因乳醣無法消化就會發生脹氣、腹瀉的現象,就是所謂的乳醣不耐症。



大自然中很多奇妙的變化都是酵素的功勞。酵素存在動物、植物、菌類等生物當中,不僅和我們的生活,更和我們的生命現象息息相關。人體內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就有數千種酵素的作用在進行。例如:消化酵素,是從口腔一路到小腸,受食物刺激而分泌的蛋白分解酵素、脂肪分解酵素、澱粉酵素、麥芽糖酵素、蔗糖酵素、乳醣酵素等,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消化,轉換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元素。然後,負責合成的酵素群,又將吸收進來的營養素建造出新的肌肉、神經細胞、骨骼、皮膚或腺體組織。





 有些酵素具有排毒的功能,協助將體內的代謝廢物轉化成尿素由尿液排除,或將二氧化碳由肺部排出。氧化酵素可以促進體內的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會製造能量;而還原酵素則能抗氧化,協助消除對人體有害的過氧化物或自由基。





 肉食者較缺外援酵素



 總之,身體要健康的活著,酵素很重要。如果酵素分泌不足,吃得再營養也只是消化不掉的負擔,無法提供健康。為了確保身體有足夠的酵素,我們不但自己合成酵素,也可以從含豐富酵素的食物中攝取補充。例如:蔬果類含量很多的蛋白分解酵素、澱粉酵素。只是大部份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在高溫烹調中會破壞酵素的活性,使酵素失去作用,習慣熟食的人,能從食物中獲得的酵素比較少。



因此多吃水果和生的蔬菜,對補充酵素來增進健康是有幫助的。有些人不愛吃蔬果又偏食肉類高蛋白質,在得不到「外援」酵素又需要分泌大量蛋白酵素來消化大量肉類的情況下,身體其他酵素的供應就可能會短缺,台語一句俗話說「呷魚呷肉,嘸要青菜來嘎」就是這個道理。還有,因年長或疾病的因素,身體分泌酵素的能力下降,經常造成消化的問題,身體有氣無力的反應,這都是警訊。分泌不足的其實不只是消化酵素而已,包括合成、排毒、氧化、還原等各種酵素也會缺乏,最後健康就會亮起紅燈。



萃取物 也可適度補充

酵素的作用說明了均衡飲食、「每日579」補充生鮮蔬果對健康的重要。但是對於無法均衡飲食,或如上文所說的情況時,商品化酵素的補充應該是有必要的。目前生物科技尚無法以人工合成來製造酵素,商品化的酵素大多粹取自動、植物,或微生物的發酵。

食用的目的,其一是預防身體酵素的不足,其二是提供「外援」酵素來降低身體分泌酵素的負擔。來自動物的酵素,例如:胰臟酵素(pancreatin)、胃蛋白酶(pepsin)、解脂酶(lipase)。來自植物粹取者,常見的有木瓜酵素、鳳梨酵素等蛋白質分解酵素。另外微生物酵素通常是由多種蔬果加入菌種發酵而成,例如:大漢酵素、大和酵素等。另外,大麥草、小麥草、綠花椰菜、甘藍菜及其他深綠色植物中有豐富的抗氧化酵素,因此這也是大麥草、小麥草汁或其粉製品具有知名度的賣點。



 研究顯示,商品化酵素大部份會在小腸內被吸收,和身體本身的酵素吸收途徑一樣。補充酵素,無論是從天然的蔬果攝取或是服用商品化酵素,都能有效改善消化問題。從減少胃腸的飽脹感使排便規律開始,進而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和體力,因為充足的酵素可以為身體省下許多分泌酵素所需要的耗損,進而有更多的營養來維持身體的各種生理機能。



 當你飽餐一頓後,是不是會覺得昏昏欲睡很疲倦呢?因為你的酵素系統正在為分泌消化酵素而過度操勞,還忙不過來排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呢!下一次請幫幫忙,吃八分飽就好,並且別忘了補充蔬果增加「外援」酵素哦!





轉載自:康健雜誌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6053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2&id=6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