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苗栗南庄三天兩夜之旅─行程簡表

Day 1



8:00 從台北出發囉!

10:30 賽夏文物館、向天湖

11:00 向天湖農場─午餐

12:30 石壁部落、石壁染織工坊

15:00 神仙谷、石門天險

18:00 石門客棧─晚餐

20:00 夜宿“山行玫瑰”



Day 2



8:00 山行玫瑰─早餐

9:00 八卦力部落、八卦力護魚區

12:00 山芙蓉咖啡藝廊─午餐

14:00 蓬萊溪、仙山

17:00 唯我獨鳟─晚餐

19:30 東江溫泉

21:00 回” 山行玫瑰”



Day 3



9:00 山行玫瑰─早餐

10:30 南庄老街

14:30 回“山行玫瑰”度過悠閒的下午

17:00 回家囉!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食物酵素胃

如果我說人有兩個胃,一個是「食物酵素胃」,另一個是「自體酵素胃」,恐怕沒有人會相信,畢竟胃的結構和外觀已很明確,人體解剖和手術行之有年,從來沒有人發現兩個胃的實體案例,何況是以事實真相公告之。「食物酵素胃」其實就是那獨一無二的胃,它只是一個觀念,一個和健康息息相關的觀念,一個現代人想要擁抱健康,不可不知的重要資訊。類似於「腹腦」,並非腹部真有個腦,是一個提醒我們「腹部有一套自主神經系統中樞」的觀念。



我們以意識決定吃什麼東西,可是吃過之後,我們撒手不管,全權交給身體處理從消化到吸收的所有過程。這可是我們從來不須考慮的問題,消化順不順利?有沒有困難?有沒有食物分子分解不完全?有沒有對身體不利的東西在移動過程中造成了傷害?吸收效能好嗎?腸道裡面有沒有任何堵塞物可能影響吸收?我們充分授權身體去執行它的任務,我們也從不擔心它做的好不好,甚至於,我們從不考慮身體做得快不快樂,表現得似乎完全信任卻非常不負責任。



當身體有困難了,譬如營養供應不完全、氧氣不足、細胞發炎、能量不夠等,我們感覺到痛,我們或許感覺到酸,通常我們聯想到可能生病了。我們不曾想到,一些輕微的疼痛或不適很有可能就是長期飲食偏差的結果,甚至嚴重的病症或器官衰竭都有可能歸咎於錯誤的飲食習慣,古人說「病從口入」可是說得真有智慧。「食物酵素胃」觀念的建立和執行,有機會從根本自飲食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由自己做到遠離疾病和健康長壽的境界。



「食物酵素胃」的學說由豪爾博士(Edward Howell)所提出,他從身體可以完完全全將食物分子消化分解到極致的角度來立論,也就是身體不至於多浪費一點消化酵素,可以視食物分子的種類不同而支援不同的酵素。最令人驚訝的地方是,一旦食物中的酵素成份可以用來直接支援消化,也就是讓食物自己消化自己,身體辨識完整之後,停止了自體酵素的分泌,成就了一件「節約能源」的戲碼。



我們可以從草食動物身上看到一些相關證據,不是看胃,而是看胰臟的大小。胰臟乃製造酵素的大本營,科學家從演化的軌跡去分析飲食內容和胰臟體積的關係,終於確認「熟食」才是現代健康危機的關鍵,胰臟的負擔導至身體其餘能量耗盡,新陳代謝嚴重失衡。豪爾博士並非指示我們完全生食,而是提供一個可以讓身體休息的飲食方式,只要試著創造一個「獨立生食」的狀況,徹底運用食物本身的酵素成份,包括蔬果和生肉。



原來「飯後吃水果」根本就是錯誤觀念,我們根本上只要先吃水果,容許它們在胃中自行消化一段時間,從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加上身體得以節省下來的能量,身體往後的代謝將進行的更為徹底,否則營養有可能到不了終端細胞,讓我們辛苦吃好東西的努力徒呼負負。「食物酵素胃」的觀念就在全然生食時的胃部環境,如果我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經營「食物酵素胃」,以積極的態度來放任身體處理消化,不僅對身體依然採取信任,更衍生對自己健康負責任的形象。



如果聽懂「食物酵素胃」,更能理解所謂「智慧飲食」一直指引人類往生食方向走的道理,更為積極的作法就是養成補充酵素的好習慣,不僅提供身體能量,更是支援消化和代謝的現代方案,如果飲食習慣已經改不掉的話。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55

其實健康就是靠吃生食

你可以對標題感到訝異,可是千萬不要反感,我有充分的自信,就怕無法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說服你,我寫《彩虹處方》,是以最科學與委婉的態度提醒你,可是比較直接的說法,單刀直入的答案就是在飲食習慣與方向向後轉,在你前面的是常規,是熟食文明,向後轉之後,你必須靠自己,徹底顛覆你所看到學到的一切。很難,我知道,可是有方法,我所謂方法不是真的完全把食物和火隔絕,也不是把微波爐丟到垃圾桶,是確立一個多吃生食的方向;除了學習在家裏料理生食,也在外食的去處知所取捨,另外適度運用一些現代科技,把因為吃熟食對身體所製造的傷害降到最低,即便吃了熟食,還是可以將身體經營出吃生食的境界。



周圍盡是執行輕食生活的朋友,其中不乏已經捨棄大餐和肉類的,可以說大夥對生命都有所體會,知道沒有了健康,什麼都是空談。這些朋友具備一種共同特色,他們的皮膚都會發亮,即便還有歲月的痕跡,完全看不出其他對照組所呈現的暗層,這一直是我鑑別有否落實基礎保健的標準,只要看皮膚,只要看臉色,再看飲食習慣,又是典型一般認知中的三餐,不是便當,就是快餐;不是雞腿,就是排骨;不是麵,就是飯;不是中式,就是西式;不是紅燒,就是清燉;不是自助餐,就是吃到飽。結果這些人通常又是習慣要掛號看醫生的同一族群,兩個錯誤的大漩渦漩在一起,愈漩愈看不到真相,愈來愈找不到健康。



一位從蘇聯移民到美國的女士波坦口(Victoria Boutenko),看著先生和小孩一直疾病纏身,走到大馬路上找尋健康人,她要的是一個標準答案,她不想讓得到糖尿病的小孩終身施打胰島素,這個鍥而不捨的動作終於讓她找到生命中的貴人。其實就是一位看起來很健康而且皮膚又很漂亮的女士,這是一位吃了20年生食的女士,當年因為大腸癌末期而改變飲食習慣,如今不僅健康,而且完全不像是得過癌症的中年人。如今又是另外一個20年,波坦口女士一家人也力行生食五分之一世紀,他們從來不知道感冒是怎麼一回 事,他們也不再需要走進去由藥物所控制的世界。



你可以說,這是少數民族,這是不值得拿到檯面上的極端案例,可是我在《彩虹處方》裡舉出了證據,有科學的,有演化的,有實務的;方向其實很清晰,就是吃生食,只是你我勇氣不足,動機也不強,加上環境中太多的誘惑和滿足。所以我只強調比例,將生食的比例拉高,必要時透過優質的補給品,讓消化所產生的負擔和禍害降低,我說主張的就是如何在美食環繞下,依然可以擁抱健康。在一場講座中,我問:「要你三餐都吃生食,你願意嗎?」所有人都搖頭,我再問:「如果得了癌症,吃生食又是癌症病人要復原的唯一飲食,你願意三餐都吃生食嗎?」所有人都點頭了。



這就是答案,我們所欠缺的,只是一個明確的動機罷。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66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殘瓣






花到底是含苞待放時?盛開時?還是枯謝後最美?我倒是喜歡它的殘瓣。



初始,花苞中醞釀著美麗優雅的情緒,小巧的花苞藏著多變的生命型態,柔嫩的花瓣包覆著不可預期的生命力。我們在沒注意時間流失的情況下,花苞慢慢的綻開並蹦出蕊,散開她的瓣,每一瓣都是如此對稱、完善,待我們下次驚覺時,已是盛開。



盛開的花是如此完美,不是嗎?大自然給的色彩果真是無法挑剔的,或許不是那麼一致,但整體而言就是幅傑品。



我們能永遠盛開嗎?



我承認我是喜歡見到花的盛壯,但待花稍稍滅熄了一點光采,那才是最美的。人真的是在年輕時最美嗎?或許最耀眼,但不會是最美。



花必須經雨水拍打、經風吹襲、經土地搖晃、經蟲蝶騷擾才能呈現最美的ㄧ面。美,是遺落的殘瓣。



光有身形和表膚的完美太過於膚淺,當我拿著相機在池中尋找蓮花的蹤影,我找的是殘瓣、找的是獨樹一幟的花,可能她的瓣缺了幾片;可能她身旁的葉已有乾枯的痕跡;可能她被風吹歪了身,但就是這些難得的特別景致能夠成ㄧ張張最特出的傑作。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喜歡看年輕時候的青春色彩,但韻味在哪?中老年人皮膚上的縐褶、歲月印證的痕跡才是最精采的,刻ㄧ道可能就是十年的光陰,如同那殘瓣,經社會、環境的洗湅才能顯出不同的表情。



或許能從完全綻放的花中找到ㄧ個故事,但或許沒那麼精采吧!每一瓣都是如此光鮮亮麗,每一瓣都是如此均勻有致,若是殘瓣,每一瓣的型態都如此突出,它的曲度彎度都是ㄧ個故事,每一個不同的角度都有著深層內容,端看你如何看待而已。



從盛開到凋去,這段時間又是快又是慢,端看自己給它的解釋,如果可以,你可以給它永恆。



說是”殘瓣”,好像多給了它ㄧ份孤老的意味,但那”殘”字就如同人經世事風霜後的痕跡,人的味道就是這麼琢磨出來的。

早餐店老闆不要看

一定聽過「早餐要吃得像皇帝」這句話,在民間,左鄰右舍都會提醒你:「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沒有常識也要看電視」,「早餐是很重要的」幾乎就是鐵則,是不可能有人質疑的真理。因此,一早出門,你不是在家裡吃過早餐,就是到外頭吃早餐,方便得很,重視早餐的文化盛行於全國每一個鄉間和城市的角落。記得小時候在家吃稀飯,長大以後換成烤土司,草莓果醬和奶油都是冰箱裡必備的食材;如今走進早餐店可以吃到各式的美味早餐,蛋餅、三明治、蘿蔔糕、燒餅油條、豆漿、奶茶、咖啡,應有盡有;更為便捷的方式就是走進便利商店,然後站在早餐貨架前面,很認真的端量當日的味覺偏好,我相信討論內容不需照到大飯店的各式豐富早餐,只要有文明存在,沒有一處出現不重視早餐的訊息。




重視早餐之所以成為鐵律,是因為白天的正常作息,是因為工作和上學的能量需求,是為了因應一整天的效率和精神。這個思考邏輯沒有人質疑過,因為是從能量的需求來定調,因為也從營養的獲得來找尋解決方案,所以怎麼看都沒有推翻它的空間,就好像喝牛奶這件事至今不容易導正,就好像打針吃藥的需求至今不容易丟棄。嚴格說,我並非企圖推翻吃早餐的重要性,關鍵只是在早餐的內容,假設一個腸道菌相不甚健康的人吃了薯條漢堡當早餐,這些食物內容在接下來的一整天作息間餵飽了肚子裡的腐敗菌,結果讓壞菌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很多朋友不解自己為何經常脹氣,也不瞭解為何免疫力總是無法提振,其實傳統的戒律是關鍵,不能省略早餐的念頭反而助長了疾病的降臨。



其實只要從食物的酸鹼度就可以看出端倪,我相信如果你沒有習慣到有機早餐店去精挑細選,你吃的早餐多半偏酸性,如果你的工作是做創意,如果你的責任是認真學習聽課,可是你的身體同時努力調整不當的酸鹼體質,你的工作效率會高嗎?你的學習績效會好嗎?這是一天,如果是一年,甚至十年都這樣吃早餐,一般人從不會把身體的異樣歸咎在早餐的內容,一種錯誤的邏輯架構好,接著另一種錯誤的醫療邏輯繼續置入,人類就一直身處「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輪迴之中。



所以吃早餐應該要逆向思考了,應該從夜間睡眠身體處心積慮在處理的要事去延續,應該把睡眠沒有進食的高能量階段拉長,不應斷然以高熱量飲食強迫身體中斷排毒和修補的工程。可是我並不否認早餐有其補充能量的重要性,因此關鍵處就在補充「能量」而非「熱量」,重點就在吃鹼性食物而非酸性食物,每天早餐都喝精力湯的朋友一定馬上支持我的論點,沒有時間打精力湯,液體呈現的酵素補充品就是最合宜的早餐食材,日本學者甲田光雄把這種推翻傳統早餐的觀念叫做「半斷食」。健康就在日常生活點滴中累積,很多堅持其實沒什麼意義,很多習慣更應該早早揚棄,忘了你習慣光顧的早餐店,實行一段時間,感受一下自己身體的回應。





資料來源: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陳立維會長

http://www.tppa.tw/newsb6_1.php?news_id=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