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身體健康「酵素」功不可沒

        大家都有經驗,木瓜牛奶若要好喝,一定是現做現喝;只要多耽擱一下時間,甜甜的奶香就會變成苦的,不好喝了。烤番薯一定是花幾小時慢慢烘烤出來的,才有令人難以抗拒的香甜美味,比起快煮的要好吃多了。為什麼呢?


        因為木瓜裡有「木瓜酵素」,它會分解蛋白質,將牛奶中的蛋白質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胜肽,而胜肽卻是帶有苦味的。番薯慢慢加熱時,會促進番薯裡的「澱粉酵素」將番薯裡的澱粉分解成蔗糖、葡萄糖而產生甜味;若快速加熱,高溫使酵素還來不及發生作用就被破壞,番薯澱粉就不能變成甜甜的糖了。另外,有些人身上因為「乳醣酵素」不夠,每當喝牛乳時,因乳醣無法消化就會發生脹氣、腹瀉的現象,就是所謂的乳醣不耐症。


        大自然中很多奇妙的變化都是酵素的功勞。酵素存在動物、植物、菌類等生物當中,不僅和我們的生活,更和我們的生命現象息息相關。人體內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就有數千種酵素的作用在進行。例如:消化酵素,是從口腔一路到小腸,受食物刺激而分泌的蛋白分解酵素、脂肪分解酵素、澱粉酵素、麥芽糖酵素、蔗糖酵素、乳醣酵素等,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消化,轉換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元素。然後,負責合成的酵素群,又將吸收進來的營養素建造出新的肌肉、神經細胞、骨骼、皮膚或腺體組織。有些酵素具有排毒的功能,協助將體內的代謝廢物轉化成尿素由尿液排除,或將二氧化碳由肺部排出。氧化酵素可以促進體內的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會製造能量;而還原酵素則能抗氧化,協助消除對人體有害的過氧化物或自由基。


        總之,身體要健康的活著,酵素很重要。如果酵素分泌不足,吃得再營養也只是消化不掉的負擔,無法提供健康。為了確保身體有足夠的酵素,我們不但自己合成酵素,也可以從含豐富酵素的食物中攝取補充。例如:蔬果類含量很多的蛋白分解酵素、澱粉酵素。只是大部份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在高溫烹調中會破壞酵素的活性,使酵素失去作用,習慣熟食的人,能從食物中獲得的酵素比較少。


        因此多吃水果和生的蔬菜,對補充酵素來增進健康是有幫助的。有些人不愛吃蔬果又偏食肉類高蛋白質,在得不到「外援」酵素又需要分泌大量蛋白酵素來消化大量肉類的情況下,身體其他酵素的供應就可能會短缺,台語一句俗話說「呷魚呷肉,嘸要青菜來嘎」就是這個道理。還有,因年長或疾病的因素,身體分泌酵素的能力下降,經常造成消化的問題,身體有氣無力的反應,這都是警訊。分泌不足的其實不只是消化酵素而已,包括合成、排毒、氧化、還原等各種酵素也會缺乏,最後健康就會亮起紅燈。


        酵素的作用說明了均衡飲食、「每日579」補充生鮮蔬果對健康的重要。但是對於無法均衡飲食,或如上文所說的情況時,商品化酵素的補充應該是有必要的。目前生物科技尚無法以人工合成來製造酵素,商品化的酵素大多粹取自動、植物,或微生物的發酵。食用的目的,其一是預防身體酵素的不足,其二是提供「外援」酵素來降低身體分泌酵素的負擔。來自動物的酵素,例如:胰臟酵素(pancreatin)、胃蛋白酶(pepsin)、解脂酶(lipase)。來自植物粹取者,常見的有木瓜酵素、鳳梨酵素等蛋白質分解酵素。另外微生物酵素通常是由多種蔬果加入菌種發酵而成,例如:大漢酵素、大和酵素等。另外,大麥草、小麥草、綠花椰菜、甘藍菜及其他深綠色植物中有豐富的抗氧化酵素,因此這也是大麥草、小麥草汁或其粉製品具有知名度的賣點。


        研究顯示,商品化酵素大部份會在小腸內被吸收,和身體本身的酵素吸收途徑一樣。補充酵素,無論是從天然的蔬果攝取或是服用商品化酵素,都能有效改善消化問題。從減少胃腸的飽脹感使排便規律開始,進而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和體力,因為充足的酵素可以為身體省下許多分泌酵素所需要的耗損,進而有更多的營養來維持身體的各種生理機能。


        當你飽餐一頓後,是不是會覺得昏昏欲睡很疲倦呢?因為你的酵素系統正在為分泌消化酵素而過度操勞,還忙不過來排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呢!下一次請幫幫忙,吃八分飽就好,並且別忘了補充蔬果增加「外援」酵素哦!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10-02-02 08:02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091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腸道的清潔夫─益生菌

        益生菌─對身體有益的微生物,我們都藉由它來改善腸內微生物生態平衡來促進健康。

        我是ㄧ個體質不好的人,較嚴重的有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前兩年,身體的狀況越來越差,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一直肆虐,看西醫只能短暫的控制,而且必須一直擦藥、吃藥來控制,而中醫必須長期服藥,症狀才會有所改善,但是,過一陣子,什麼都恢復以往。

        幾個月前,我開始嘗試了益生菌,雖然益生菌要長期食用,而且比須配合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改變才能有顯著效果,但它畢竟是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會讓我ㄧ吃就聯想到它可能有的副作用。


        在飲食方面,可以多吃生食,還有提高體內纖維及寡糖的含量,調整好飲食,等於將腸道佈置成一個好菌的培養基。但在吃生食的同時,必須注意感染和食物的安全問題喔!


        幾個月後,最明顯的改善就是過敏性鼻炎。以前每天早晨總是必須用掉一大疊(甚至一大包)衛生紙,鼻子卻一直不停的發作,嚴重的時候,什麼事情都無法做,一到了季節轉換之際,就是最難受的時候了!


        而異位性皮膚炎雖然沒改善得這麼快,但至少,它不會在半夜把我癢醒;不會隨時出現癢的狀況;不會讓我抓到破皮、流血。


        益生菌雖只是保健食品,但它能改善我身體的許多問題,也能預防ㄧ些未知的疾病。



16益處,人體更健康


1.促進維他命B群、維他命K及酵素產生。

2.穩定腸道菌叢,使腸內病菌減少。

3.產生抗菌物質,增強宿主免疫力。

4.降低膽固醇。

5.預防大腸癌。

6.抑制癌症及腫瘤生長。

7.降低腸道酸鹼值。

8.與致病菌競爭,可在腸道上皮細胞附著及形成屏壁作用。

9.維持腸道表面保護層的完整免疫調節作用。

10.對免疫細胞的營養有支持作用。

11.活化免疫細胞。

12.降低過敏反應的程度。

13.促進營養作用,提供短鏈脂肪酸。

14.促進乳糖的消化,改善乳糖不耐。

15.改善抗生素所導致腸道益菌的減少。

16.解除習慣性便秘。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泛舟─湍急中不斷的刺激

        夏日時刻,封閉在冷氣房只能給自己單純的涼爽感,冷氣所給的氣味永遠是那麼的單調無味。


        何不去尋求自然給的清涼、刺激?


        炎炎夏日,前往東部最大河川─花蓮秀姑巒溪泛舟享受大自然的身心洗禮。


        秀姑巒溪泛舟以奇美為中心,由前段水流平穩的航程來熟悉彼此的默契及技術,再享受後段水流的湍急及刺激。由瑞穗大橋起程,與水流慢慢培植情感,在這幾個小時內,讓身心自在的徜徉於大自然中。


        起程,心情隨著激盪的水流起起伏伏,無論是誰都會訝異沿途謝武德台地、漩渦灘、崑崙灘等的奇妙風光,映入眼簾的是兩側高大壯碩的山壁,千百種綠所堆砌的山,其下流淌著翠藍碧綠的曲折河道,隨著陽光照映閃出不同的色光,偶爾的浮雲讓眼睛多了一種視覺空間。


        自奇美休憩後,進入峽谷地形,已和溪流培養默契的旅者開始體驗湍流給的刺激。到了長虹橋段,經由年歲千雕百琢的巨石在岸邊蔓延,原本靜謐的河面多了溪水互相衝撞的激烈聲響,旅者開始為這後段的未知旅程充滿刺激的期待,任誰也無法掌控下一秒到底是被溪水牽制到何處。出了長虹橋,廣闊的溪面配著奇石和浪花砌成一幅幅美景,這景致有著「秀姑漱玉」之名。


        在急流中體驗清涼感和刺激感,享受一路的驚濤駭浪;在平穩處欣賞沿途的壯麗峽谷,享受自然雕琢的鬼斧神工。


        我在一葉舟中任大自然洗禮,夏日的炎熱早已被溪水沖散。

過敏人口多6成 飲食建議多攝取益生菌

        根據調查發現,台灣的過敏人口比以往多了6成,其中光是每5個國小學童,就有1個屬於過敏兒,除了因為是氣候潮濕,容易引發過敏之外,調查也發現,民眾對於過敏都有錯誤認知,醫師和營養師就建議,要深入了解過敏來源,飲食上也可以多攝取優酪乳。



        只要天氣一變,或者又有沙塵暴來襲,不少民眾就會得戴上口罩,全身包得緊緊的,因為擔心氣喘過敏又要找上門來;根據調查,台灣的過敏人數,比以往多出6成,1/5的國小學童就屬於過敏兒,很多家長盡可能保持家裡乾淨,事實上卻降低小朋友的免疫調節能力。



        小兒科醫師周怡宏:「不可以運動,不可以吃什麼,它沒有經過認證驗證,檢查結果確認,以偏概全,把孩子可能的過敏原因丟掉,這是不好的。」



        除了要加強運動之外,平常飲食更要少油、少糖、少鹽,多攝取益生菌。營養師戴友璋:「使用適當益生菌,平衡體內免疫系統,進而改善因為接觸外來過敏原,而產生過度活化反應。」



        正確飲食加上運動,輔助調整過敏體質,降低過敏發生機率。




記者:楊雅欣 駱恩宏  台北 報導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ghost20100420220252

順暢溜溜 腸保健康

        不少人有排便不順的困擾。理論上,吃進多少食物,就應該排出多少廢物,沒有排出的廢物久積在大腸內,容易併發其他疾病與問題;在台灣,大腸癌分居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一及第三位,且每年都有增加的趨勢,值得注意。



腸道健康與大腦息息相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細胞生物學教授,也是醫學博士Michael D. Gershon提出「第二大腦」的學說,也就是,每個人都有兩個大腦,一個位於頭部;一個藏在人體肚子裡的腸道,又稱為「腹腦」。腸子在結構與神經化學層面上,與大腦息息相關,「頭腦」與「腹腦」兩者必須合作,否則肚子亂糟糟、腦袋慘兮兮。


        腸子分泌重要的荷爾蒙—血清素,在腸道會促進腸道蠕動,也作用在大腦,是大腦的幸福分子,與情緒平衡有關。當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太低時,即會感到心情低落、憂鬱。


        您是否曾發現,如果一早順利排便,肚子輕鬆了,心情相對也會開心、不焦慮。腹腦和大腦相互聯繫,一個出毛病,另一個也受影響,所以保養我們的第二個大腦很重要。就健康的角度來說,我個人建議一天至少一次排便。



◎如何「腸」保健康,解開「閉」秘呢?


●緩慢、輕鬆吃飯

細嚼慢嚥,用心吃下每一口食物。吃飯時,若三口併兩口吃完一餐,無法讓食物充分在口中咀嚼,到腸胃裡,就無法被完全消化,容易出現飯後胃酸多與腹脹。


●全穀蔬菜水果多

攝取足量的食物纖維可使腸子的蠕動加快,消化道通暢,增加排便的分量與次數,減少便秘。一般建議,成人每日纖維質以20g至35g攝取較為適當,相當3份蔬菜加2份水果;主食吃糙米五穀飯;多植物蛋白質,如豆莢類、黃豆為主,即可達到所需的量。


●多喝乾淨的水

一天每日水分建議攝取約在2000c.c.(每人每天喝水量=體重(kg)×30至40c.c.)。尤其蔬菜、水果攝取比較多,或服用有益菌、酵素時,也要多喝水,以幫助腸道蠕動與身體的廢物排出。


●適度補充酵素或乳酸菌

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或壓力大的學生,或纖維攝取不足時,可適度補充酵素或乳酸菌。建議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藥師後,再購買,比較安全。


●腹式呼吸法保養雙腦

腹式呼吸是幫助大腦與腹腦之間協調的保健,每天找時間讓自己沉浸於一個安靜的情境中,放個輕鬆的音樂,閉上雙眼,雙手放在腹部上,慢慢吸氣,讓腹部凸起;反之,吐氣時,腹部自然凹下,反覆數十分鐘,如此可以按摩腹部,讓腸子有足夠的力量運動,並放鬆腦部,雙腦輕鬆和諧。







文/林亞貞(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部營養師)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0-05-20 06:01



http://n.yam.com/tlt/healthy/201005/20100520790573.html